背景
1936年2月10日,红六军团在贵州毕节打鼓新场取得了胜利,不过也失去了17师的师长吴正卿,这个时候,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便找到了17师的参谋长刘转连,任命他为师长,并嘱咐他一定要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不能有丝毫松懈。刘转连接受了任务,经过详细的勘察与部署,计划要在公路北侧的49团、51团,以及公路南侧的50团伏击敌人13师的行动,并让军团配给的53团做为预备队,最后确保全歼敌人。
刘转连在布署完策略后,等到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突然下发了命令,要求部队先吃饭,等饭吃完再打。这一命令让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非常生气,并亲自过来催促刘转连立即开火。
部署
刘转连手中有49、50和51团,以及军团配给的53团。按照计划,49团和51团部署在公路的北侧,而50团则部署在公路的南侧。这三个团的部署是交错互补的,可以相互火力接应,而53团则被设置作为预备队。这种部署方案被军团长肖克认为是非常严密的。
计划执行
敌方13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在向红六军团的伏击圈进发,肖克军团长再次催促刘转连立即行动。这时,刘转连给出了一个非常出乎意料事件:命令部队先吃饭,把干粮吃完再打。这一下,肖克军团长气到了极点,几乎要爆发了。但是,在看完刘转连部署方案并听了刘转连解释之后,他才发现刘转连做得非常正确。如果此时就开火的话,只能围住敌人的一个团,而不能达到全歼敌人的效果。这也验证了刘转连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肖克军团长也对刘转连再次肯定,称赞他具备临机应变的能力,这不仅取得了十分的大胜,而且也为红六军团赢得半个月的休整时间。
成就
这场战斗是红六军团在伟大长征时期的重要历史篇章。刘转连带领部队通过分析敌人的动向,做出正确的部署,并准确判断出敌人的实际规模,充分体现了他的高明军事智慧。此次作战的成功,不仅获得了肖克军团长和全军的高度评价,还为刘转连以后在军事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担任军区副司令员,成就非常卓越。
结论
总的来说,刘转连是一个充满了创新与智慧的将领,他不仅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在临机之时灵活应变。这场对抗敌人的战斗,不仅反映出了刘转连的优秀军事素质,也反映出了红军的团结精神。每一个伏击圈中的战士在团结合作中,最终实现了战斗的胜利。这场胜仗的取得,不仅令敌人感到恐惧,同时也让我方军队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收获了许多,取得了宝贵的胜利。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麻烦帮忙评论、转发哦!带你更深入的了解历史,记得关注!!
#AI共创计划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