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封建政权,大明王朝的功业不逊于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三百年国祚中,十六位皇帝各有各的脾气,也各有各的故事,堪称中国历史的另类奇观。这其中第五任皇帝——朱瞻基,则以建立仁宣之治和斗蛐蛐的爱好而闻名于世。
但事实上,这位在大明皇帝群中略显低调的皇帝,
一生精彩而又疑云密布。
一、“好圣孙”的隔代亲
若论对自家后人的影响,朱元璋可能也就仅次于孔夫子。所有大明王朝的故事,都要从朱元璋讲起,朱瞻基也一样。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朱元璋极度重视亲情,对治理天下的理解,类似于治理家庭。
他设想的理想模式是,长子一脉坐镇中央,兄弟及兄弟血脉镇守四方,
天下是家,家是天下
。但朱元璋明显玩脱了,一者是长子朱标的英年早逝,二者是他的其他儿子也不是等闲之辈。
朱瞻基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但并不是嫡长血统。
他能坐上皇位,就在于这一理想模式的弊端。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朱棣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个菜鸡大侄子。
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朱允炆完美错过了所有的正确答案,
将皇位拱手让给了老四家一脉
。
由于光荣的“家族传统”,皇位虽然到了朱棣这一脉,但并不意味着就能落到朱瞻基这位长孙的手上。而他能坐上皇位,则要感谢那个对他偏爱有加的祖父。
后世乾隆皇帝经常提起康熙帝在晚年时如何喜爱他这个聪慧的孙儿,来彰显自己皇权的正统。但
对比于朱瞻基受到的恩宠,乾隆皇帝则略逊一筹
。
朱棣有三个成年的儿子,朱瞻基是其长子朱高炽的长子。朱高炽性格温厚,擅长处理政事,但骁勇善战、纵横沙场的父亲朱棣并不待见他,反而更喜欢和自己更相似的次子朱高煦,甚至为此犹豫过。但
考虑到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后,疑虑就烟消云散了
。
朱棣不待见朱高炽只是因为他肥胖、身体不好,而朱高煦受自己喜欢的原因则是有野心、有想法,但这对皇家而言可不是什么优点,朱棣更不希望次子效仿自己。
相较之下,朱瞻基不仅体貌魁伟英武,而且聪慧异常,极有悟性,可谓完美融合了父亲、叔父的优点。据说朱瞻基出生之时,朱棣曾梦到父亲朱元璋赐予他祥瑞,因而
对朱瞻基寄予厚望,认定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
。
后来也是尽心竭力地培养,甚至带着他远征漠北,朱瞻基在小小年纪就获得了最高规格的帝王家教,并在永乐九年就被册封为皇太孙,
早早确定了名分
。
甚至可以这么说,朱高炽能够在与朱高煦的储位争夺中胜出,要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自己这个优秀能干的儿子。
二、重重疑云的继位之路
古往今来,最高权力的交接都是一个极其敏感而危险的时刻,即便是朱瞻基这位祖父、父亲钦定的天选之子也不例外。
朱高炽继位后,曾经试图把国都迁回南京。于是在一四二五年四月末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考察准备,同时拜谒祖陵。但朱高炽的身体健康却在不久后恶化,于是又紧急发诏让朱瞻基返回。朱瞻基立即返回,但
返程登基之路却疑点重重
。
第一,时间之谜。
朱高炽五月初病重,十一日发诏书,而朱瞻基六月三日就到达了北京城郊,总共才二十二天。扣除掉诏书到达南京的时间,也就是说朱瞻基用了最多不到半个月就返回了北京。
要知道北京南京距离将近两千三百公里,当年也没有高速公路,考虑到古代的通讯和交通效率,
朱瞻基的速度快得有些离谱
。而且更加奇怪的是,当朱瞻基还在南京出差时,就出现了皇帝病重的消息,消息如此“灵通”,不得不让人生疑。
第二,安全之谜。
朱瞻基继位的最大威胁,就是他那个闹心的二叔朱高煦。朱高煦是个迷你版的朱棣,当年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野心也随即膨胀。对于那个走路都不利索的大哥,朱高煦自然是不服的。
朱棣虽然喜欢老二,但脑子还算清楚,并未废长立幼。于是朱高煦决定,
老爹不给的,我就自己抢
。
朱高煦在北京安排了诸多眼线,得知哥哥驾崩后,立即着手造反,准备效仿父亲欺负侄子。但他在朱瞻基返京的路上部署的诸多死士杀手,却都
无一例外地扑空了
,只是斩杀了部分随从而已,连朱瞻基的影子都没见到。
朱瞻基要想及时返回,必然走大路官道,但却躲过了二叔的围追堵截,想来也确实奇怪。
第三,程序之谜。
狂奔两千三百里后,朱瞻基到达了北京城郊一个叫良乡的地方。但他只是在良乡接受遗诏,并未立即入宫,而更奇怪的是,朱瞻基从
接受遗诏到正式登基,只用了九天时间
。
按照帝制传统,太子应该在皇宫接诏,而且登基的程序极为繁琐庄重,从前期准备到完成大礼,都不是九天时间能够搞定的。就以朱高炽的登基为例,当时朱棣驾崩,长城外有蒙古人虎视眈眈,
在山东有自家二弟不怀好意,
更加险峻的形势下,登基也准备了将近两个月
,朱瞻基在形势已定的情况下居然只用了九天,的确有些反常。
三、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对于这段注定精彩的故事,官方正史只是寥寥数笔,同时期也没有可靠的作证,因而不可避免地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一切正常。
对于凶悍善战的二叔,朱瞻基是有防备的。因而在返京路上,乔装易容躲过了刺杀。返京后没有立即入宫,是因为形势不明。朱高煦能在沿途部署杀手,京城甚至宫内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九天登基,纯粹是不想折腾,大明王朝在短短一年内驾崩了两个皇帝,而且朱高炽的改革就是力求节俭,登基大典不必过于隆重。
第二种说法,做局坑二叔。
对于朱高煦的野心和能力,朱高炽父子是心知肚明的。朱高炽身体不好,自知没几天活头,想着临走前搞定二弟,给儿子留个太平江山。
于是父子联手做局
,放出假消息说皇帝病重、太子在外,引诱朱高煦造反,然后派兵平定。朱瞻基只是在京郊守株待兔,压根就没去南京。
第三种说法,坑爹坑叔。
朱高炽身体不好,朱瞻基在其病重时期掌控了军政大权。放出假消息引二叔上套,同时毒杀父亲,一石二鸟,自己顺利登基。
这三种说法各有道理,
在硬核史料出现之前也很难下定论
。
但从历史进程来看,这个谜团也没有过大的影响。首先,朱高炽即位时年龄已经很大,而且身体非常虚弱,有随时驾崩的可能;其次,朱瞻基的名分早定,必然由其接班。
从文治武功上来看,朱瞻基继承父祖事业,大力改革弊政,开创仁宣之治。明朝国力达到巅峰,君臣官民关系也非常和谐。不仅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