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王朝300余年的历史当中,“玄武门之变”是绕不开的重大事件。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的清晨,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经过皇宫的北门“玄武门”,进入皇宫,埋伏在宫内的临湖殿附近,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宫上朝经过时,趁其不备突然杀出,将两人直接杀死,之后又劫持唐高祖李渊,逼迫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成功夺取了皇位,开启了唐太宗统治的时代。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史书的记载并不是非常确切,具体的参与人员还有一定的争议,尉迟敬德冲进皇宫挟制皇帝李渊的过程,都没有详细的描述等等,甚至还有许多不解的疑问。
第一个疑问,秦王李世民为什么是带十个人进入皇宫?皇宫是宫廷禁地,戒备森严,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已经投靠了李世民,通过玄武门进入皇宫虽然没有障碍,但是皇宫内仍然有一定数量的精锐禁军,如果提前暴露,后果难测。所以,进入皇宫的人员不宜过多,只要足够快速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即可。但是,李世民为什么选择的是十人,而不是八人、九人或十几人呢?跟随李世民进入皇宫,斩杀太子,挟制皇帝,是十足的造反行为,如果行动失败,是灭族的大罪,行动风险极大。所以,参与人员一定都是李世民团队的核心成员,而且必须是个人自愿,这是前提条件。李世民统领的这个小团队的目标非常明确,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斩杀太子和齐王,否则一旦惊动禁军,行动就极有可能失败。所以,参与行动人员的第二个条件,必须是武艺高强,单兵素质优良。
第二个疑问,这十人当中,除了长孙无忌,其他九人都是武将。唯一的文臣为什么是选择长孙无忌,而不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呢?房玄龄和杜如晦全程参与了事件的谋划,是政变的核心人员之一。李世民选择长孙无忌,主要可能有两层考虑:一是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是姻亲,与李世民彻底地捆绑在了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选择的余地;二是长孙无忌的身体素质,一定比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书生要结实得多。
第三个疑问,秦琼是否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战斗?很多认为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理由有两条:一是功劳很大,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却排在末位;二是秦琼并没有在这十人名单当中。但是,史书的记载,秦琼是参加了玄武门当天的行动的。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清楚记载,“(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秦琼本传》中也清楚记载,“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秦琼,也就是秦叔宝,名字赫然在列,秦琼确实是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却又不在十人名单当中,那么当天他具体的分工是什么呢?
据《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当天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员,除了李世民统率进入皇宫斩杀太子和齐王的这十人,另外还有秦王府的近八百士卒。这些人事先不可能都进入皇宫,他们的具体任务是两个:一是李世民等人成功斩杀了太子和齐王之后,大批的士卒,快速经过玄武门,进入皇宫,明攻皇宫内的禁军,实现第一时间劫持皇帝李渊的目标;二是协助玄武门守将常何的禁军,一起抵挡来自东宫的两千长林军和齐王府的人马。秦琼当天的任务,就是与长孙顺德一起统领这八百精锐,在关键时刻增援李世民等人。史书记载,就在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多人猛攻玄武门的危急关头,有一支数百人的军队快速杀出,“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至于当年跟随李世民进入皇宫这十人的结局,可以说大都非常好。尉迟敬德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不问政事,闭门谢客,迷信仙丹,公元658年在家中去世,活了七十四岁。张公谨,“玄武门之变”中,独守玄武城门抵挡东宫大军,立下大功,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得以自然终老。刘师立,官至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检校岐州都督、始州刺史,640年去世,善终。公孙武达,“玄武门之变”后又多次征讨突厥,自然终老。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担任玄武门守卫,自然终老,陪葬昭陵。郑仁泰,“玄武门之变”后,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唐高宗时期又与薛仁贵征讨铁勒,之后病死。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随李勣征讨突厥,唐高宗时期担任长安守卫,74岁时去世。
当年追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位功臣,侯君集事后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是自作孽不可活,罪不容诛;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李治的显庆四年(659年),被武则天诬陷谋反,并在流放之地被逼自尽,此时李世民早已去世;独孤彦云在平定突厥时战死,属于意外事件。其他七人都得以善终,可见李世民善待功臣,与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有得一拼。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