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天祥的忠义形象,对后代人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创始人
2025-06-27 00:02:21
0

在传统时代,因统治需要,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忠义形象被树立起来;及至近代,由于时代所需,其形象发生转型,成为民族英雄的典型代表。不论哪一种形象,均对后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波及海外。

文天祥的忠义形象历经数百年传承,经明一代已完全确立,这不能不对士人阶层产生影响。然而,士人阶层在言语和诗文中所体现的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效仿之志,究竟是虚伪做作,还是发自内心,在国家承平之时,难以验证。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最能看清人的品格。

文天祥对士人影响几何,也最能于此时体现。因此,本文在考察文氏对士人群体的影响时,选取明清士大夫为主要对象,以期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阶层面临家破国亡的重大变故,要么屈辱偷生,要么取义成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很多士人以文天祥自励,无惧生死,效仿其忠贞报国的节操,英勇殉国。

江西吉水人李邦华(1574-1644),素慕忠烈之士,“每读史至诸葛孔明、颜常山、文信国诸传,慨然流涕”。然对其影响最大者当属文天祥。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军攻到北京城下,国破在即,李邦华遂决定效仿文天祥,以身殉国。

杨廷麟,江西清江(治今樟树市清江镇)人,崇祯辛未(1631)进士,素来仰慕文天祥,“及明势就危,廷麟因慕文山、叠山之为人,遂自号兼山。”北京陷落,杨廷麟积极募兵勤王,南明唐王政权授其兵部尚书,率兵攻复吉安,后退保赣州。

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兵攻赣,城破,杨廷麟投水殉国。自号“兼山”,意在以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号叠山)两山坚贞不屈的气节为榜样,其最后殉国,亦足堪“兼山”二字。

浙江宁波人张煌言(1620-1664)在明朝灭亡后,投笔从戎,和郑成功一起在沿海坚持抗清斗争,南明政权授其兵部尚书。永历十六年(1662)后,抗清义军面临的形势愈来愈严峻。清朝浙江总督赵廷臣趁机写信招降,张煌言严词拒绝:“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表达了以文天祥为榜样的决心。

永历十八年(1664),由于叛徒告密,张煌言被俘。就义前,他赋诗一首,以文天祥自况,表示要为国尽忠,不计身后声名:“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事实上,自比为文天祥者并非是张煌言的一厢情愿,时人亦多持此见,如黄宗羲在其墓志铭中说:“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

将张煌言比作文天祥,自然无人非议。然而,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居然有人将曾拥戴溥仪复辟的张勋也比作文天祥。1923年,张勋死后,政界人士和文化名流纷纷致电哀挽。满清遗老吕海寰在祭文中称:“与文信国同乡闾,当附文信国同列传,其事虽殊,其忠不异。”

在“五四运动”中被打倒的“卖国贼”陆宗舆作挽联:“公如信国后身,当为乾坤留浩气。”另位遗老张镇芳作挽联曰:“正气塞乾坤,宋室纵亡,青史尚传文信国;英雄归箕尾,唐宗虽在,黄泉难起狄梁公。”桂系军阀领袖陆荣廷亦作挽联:“我与鲍叔交,同抱祖生志;公为睢阳后,能继文山忠。”

张勋为江西奉新县人,与文天祥算是半个老乡。也曾尝试“挽狂澜于既倒”,一心恢复帝制,与忠君尽节的文天祥看似有相似之处。但张勋的时代已完全不同,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大势,其逆历史潮流而行,与文天祥并无可比性,反而成为人们唾骂和嘲笑的对象。

当然,在吕海寰、张镇芳等极少数前清遗老那里是例外。他们将张勋比附为文天祥,既是对早已远去的清王朝的怀念,亦说明文氏的忠义形象在诸人心中早已深深扎根。

然而,他们并无文氏奋起勤王的能力和勇气,只能寄希望于他人。因此,当张勋复辟,图谋恢复帝制时,他们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心中自然而然升腾起了文天祥的形象。故张勋死后,他们将其比拟为文天祥也就顺理成章。文氏对传统士人之影响,至此依然。

明清鼎革之际,众多士大夫坚守儒家忠孝节义的道德,宁愿身死而坚不投降。这虽与儒家文化的长期教化密不可分,但文天祥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明末士大夫中有不少人如李邦华、杨廷麟等,平时就将文天祥奉为楷模,因此当国家危亡之时,忠君报国自然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当救国失败时,这些士大夫又面临同文天祥一样的生死抉择。此时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气节再一次影响了他们,在仿效文天祥以身殉国行动的同时,文氏就义前以衣带赞明志的方式也一并被继承下来,不少士大夫死前的绝命词就是明证,文氏的影响之深于此可见。

文天祥对后人行为观念的影响,并非仅限于士人阶层,对普通民众亦产生广泛影响。早在弘治时期(1488-1505),吉安地方官府修葺文天祥墓时,就有普通百姓积极参与,主动捐献田产:“丞相文天祥墓,在淳化乡鹜湖,弘治戊申(1488)奉诏修治,乡义士罗高出祭田十亩。”

而出资为文天祥建祠者也不乏其人,如北京的三忠祠,建于弘治年间,出资者即是普通民众:“(三忠祠)祠祀诸葛武侯亮、宋岳武穆王飞、文信国公天祥……都人周珍买地以建者。”虽然三忠祠并非专祀文天祥,但周珍出资将其与诸葛亮、岳飞并祀,足见文天祥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可与前二贤并列。

如果说三忠祠还不是文天祥专祠的话,那么建于嘉靖年间(1522-1566)的旧隐祠则是民众为其修建的专祠:“文山旧隐祠,在舜化乡文山,明嘉靖六年,里人王乔相建。”

出资修墓、建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天祥的影响已深入民间,其忠义形象获得了普通民众的心理认同。而这种认同,在明末普通民众殉国的极端事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记载,明末北京陷落时,有普通百姓因受文天祥忠义感召,不惜以身殉国。

文天祥在民间的影响,还可以从不少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中一窥全豹。据说文天祥当年勤王,曾经过广东平远县的仁居镇。为表纪念和缅怀,从明初至今,该镇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及十月十六都要隆重举办“迎相公”活动。所说的“相公”除了文天祥,还有张世杰、陆秀夫二人。600多年来,“迎相公”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民俗和文化景观。

在福建,厦门同安县的“三忠王”信仰也由来已久。“三忠宫”位于同安洪塘镇三忠村,始建于明代,主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被民众尊为“三忠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据说是三忠王的神诞,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都会前来祭祀膜拜。

而在解放前,每逢庙会,民众还会抬着“三忠王”神像游乡。从明朝至今,“三忠王”崇拜已融入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当地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移民远播海外:“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忠宫、台北县双溪村的三忠庙、金门沙美街的万安堂和营山村的营源庙,都是同安三忠庙的分炉。”

此外,文天祥的诗文也在民间产生了影响,其狱中所作《正气歌》忠肝义胆和一身正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后,在岁月流传中,该诗竟演变为某些民间巫术的咒语。沈从文在其散文《沅陵的人》中提到一姓阙的赶尸人利用《正气歌》赶尸的事。

在传统观念中,正气、阳气是可以驱赶阴气、邪气的,《正气歌》充满浩然正气,成为湘西赶尸人的咒语也就不足为奇。但浩瀚的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作品当非《正气歌》一种,何以选择的是文天祥而非他人?也许这是民众记忆文天祥的一种独特方式,其对民间的影响,在某些领域已颇为深入。

由于国家的尊崇和倡导,士人的认同和宣扬,文天祥的忠义形象越来越清晰,作为忠义符号,其“舍生取义”和一身正气的崇高品格对士人阶层的言行影响深远。明清易代之际,是检验士人阶层品行节操的关键节点,而文天祥对他们影响几何,于兹时得以充分显现。

清末民初,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革命党人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有选择地挑选历史上的忠臣义士予以重塑。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文天祥被打造为民族英雄的典型代表。

这一形象尽管有其现实意义,但实际上反映了传统“夷夏之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凝聚人心、激励国人共御外侮,文天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再度拾起,经各方的倾力打造,其民族英雄形象完全固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在演义中,蜀汉五虎上将的各自实力都十分强悍。譬如,关羽斩颜良文丑;张飞力压许褚,战平马超,于长坂坡独...
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考古课开讲 “我们面前,层层叠压的地层之下,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城。”10月27日,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
原创 郑...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大英雄郑成功毕生最辉煌的事迹有两件:其一、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
原创 张...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文化大迁徙。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搬迁到云南...
原创 康...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话是说一个人命运一天“大逆转”,从老百姓变成官员。这话还能适合那些权臣...
延安: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
原创 鲜... 01 袁世凯放在的金匮石室的继承人遗嘱 02 冯玉祥与李德全的婚礼 03 年轻的汪精卫 04 ...
原创 古... 纵观古今,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很多朝代的更替。我们都知道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过...
原创 两... 权臣还是功臣?关于肃顺,功过是非,历史上评论的太多,有人说,大清要是没了肃顺,至少少存在100年,还...
原创 后... 文/寂寞的红酒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富庶的朝代。不过宋朝虽然富裕,但军事力量却非常孱弱,经常被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