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俩因为息兵养民而使得国家出现的太平局面,属于封建社会的著名盛世之一。由于仁宗皇帝在位不足一年,所以宣宗皇帝就成为了这个盛世的实际缔造者。
不过,即便是这样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朱瞻基,也并非是尽善尽美的。甚至于,他还因为一系列的施政举措而备受质疑,比如“对内扩张”和“对外收缩”。
一、对外收缩
通常情况下,帝王都会通过积极的举措扩充自己的疆域和领土。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显然不认同这种方略,他即位后断然结束了爷爷朱棣的南征北伐之举。
成祖朱棣虽然得位不正,但却不失为一代优秀帝王,实现了“永乐盛世”的局面,对外连续五次北伐蒙元的残余势力,将瓦剌和鞑靼都打得闻风丧胆,远远退离了明朝的国境线。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朱棣在发动战争的同时,的确造成了民众的赋税和兵役压力。在此过程中,作为皇太孙的朱瞻基一直都伴驾左右,直观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
宣宗即位后,也就是《大明风华》中朱亚文饰演的那位,他无限扩大了这种负面性,采取了另一个极端。为了片面追求休养生息,竟然迅速停止了对外的攻势。自然,蒙元的残余势力得到了喘息之机,又一次发展壮大了起来,更为日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之前,朱棣在北伐后占据了东北的广袤土地,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负责管理周边区域的少数民族,拱卫着大明帝国的东北边境,东到库页岛,北至外兴安岭。
朱瞻基却认为,这里处于苦寒之地,远离明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故而放松了对此地的控制。据《明史》记载:
采捕造船运粮等事悉皆停止,凡带去物件悉于辽东官库内寄放。而差去内外官员人等,俱令回京,官军人等各回卫所着役。
受此影响,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简直成为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乐园,大家自由自在地发展壮大,比如女真族。终于,女真族和蒙古族“由打到和”,甚至形成了满蒙联盟,终于在1644年顺利入关取代了朱明王朝。
朱瞻基除了放弃或者放松东北地区的管辖外,还放弃了越南,这可是他爷爷朱棣历经万难才夺回的领土。
越南,古称为安南,从秦朝开始就归属中原王朝的统治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之后,虽然这种统治出现过中断,但最多也就是承认他藩国的地位罢了。
朱棣当政时期,为了教训不听话的这个边陲小国,明朝派遣三十万大军远征并且夺回了越南全境,设立“承宣布政使司”进行直接管理。
等到朱瞻基登基后,他认为越南太过于偏僻和遥远,甚至就是一处化外之地,每年还需要花费上百万两的白银,实在得不偿失。于是,明宣宗索性承认了越南的独立地位,准许其称臣纳贡后独立了,真的是“崽卖爷田”。
二、对内扩张
明宣宗的一系列对外收缩之举,先后使得明朝失去了东北领土和西南领土。但是,他的对内之策却是不断扩张,尤其是为了专权统治而扶持了宦官作为一股政治力量迅速崛起。
“宦官”古已有之,甚至在东汉和唐朝还为祸为乱,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对此,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非常提防,因而极为重视打压和限制宦官乱政,还特意在宫门悬挂一块铁牌上谕:
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
朱元璋过世后,建文皇帝朱允炆继承了爷爷皇位的同时,也继承了他对于宦官的高压政策。不过,随着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明朝对于宦官的政策有所宽松。只不过,朱棣起用宦官非常谨慎,仅限于自己信得过的少数几个。
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后,迅速扩大了宦官的权力,在将“票拟权”下放给内阁的同时,还把皇权的象征“批红权”也下放给了宦官集团。
而且!之前的宦官都是穷人出生,基本上目不识丁。从朱瞻基开始,他竟然开始培训宫中的太监读书识字,甚至下旨由当朝大学士授课。于是,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句话应验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随着一个个有知识、有理想的太监走上了领导岗位,大明的宦官终于成为了一股足以左右朝局的政治势力。等到他儿子朱祁镇继位后,终于直接引发了“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开始了无法逆转的下坡路。
从此以后,明朝的政局越发复杂,演变成了皇权、相权和阉权的相互博弈,而大明帝国也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博弈中走向了灭亡。据《明史》记载:
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数传之后,势成积重。
或许,朱瞻基重用宦官的初衷只是为了减轻工作量,只是为了平衡文官的权力。但是,由于一味的纵容,终于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最终大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虽然,张廷玉在《明史》中声称“明实亡于万历”。但殊不知,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明朝就已经埋下了灭亡的重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