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孔镛是明朝中期的官员,出生在长洲,于景泰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予了都昌知县的官职。期间,他将都昌知县的民户划分为九等,以便分别定役,让很多当地的老百姓感到方便。
孔镛有一个弟弟叫做孔铭,他娶了宁王府郡主,而孔镛这边也因此被改任到连山去当知府。
当时连山周边经常会有瑶、僮等盗贼出没,很多县民觉得生活不下去,想要跑到别的地方去。身为知府的孔镛不能坐视不管,他亲自过去招抚,但老百姓似乎反倒被惊吓跑了。
无奈之下,孔镛只好在民舍里面烧火做饭,同时留下一定价值的银两,以此来换取老百姓的信任。
孔镛耐心地慰劳振恤一番,这些老百姓终于愿意停下留下来继续生活,整个县的治安也开始慢慢变好了。
成化元年,在叶盛等人的推荐下,孔镛被提拔为高州试知府。前知府刘海因为当地的瑶族盗贼十分猖獗,便下令关闭城门自我保护,即便一些老百姓因为躲避瑶族盗贼,想要进城一番,也遭到拒绝。这些老百姓最终的下场,无非就是被瑶族盗贼所残忍杀害,要么就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同官府作对。
而且,官府这边又因为自己怀疑老百姓会同瑶族盗贼相互勾结,并自己动手残杀了部分百姓。瑶族盗贼以此为由,激化了老百姓和官府之间的矛盾。借助老百姓在城池中作为内应,一度攻陷了高州府。
孔镛上任后,大开城门,接纳那些无家可归的老百姓,以免他们为了生存反倒选择去投靠盗贼。所接纳的老百姓太多,导致城池容不下去,就选择另行建造一座小城池去容纳,结果小城池内的生活条件很差,不少老百姓都因为得了瘟疫而死。
为此,孔镛修建了很多义冢去安葬这些可怜的老百姓。
当时高州县境内的贼寇大约有十多部,其两个比较大的,一个屯居在化州,首领叫做冯晓,另一个屯居在茅峒,首领叫做邓公长。
为了解决这些贼寇,孔镛有一次只带着两名仆人,就跑去贼寇的老巢所在茅峒,这里距离高州县城十多里远。期间一遇到盗贼,孔镛就让这些盗贼回去报道给他们的首领,就说:“新太守来了!”
茅峒盗贼首领邓公长听闻,孔镛来了,便带着一票盗贼,全副武装地过去迎接。
孔镛淡定下马,接受邓公长的宴请。在宴会上,孔镛表示:“你们这些人之所以当贼寇,是因为生活不下去的缘故。前太守准备出兵镇压你们,但我不准备这么做。因为我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就是我的子民。”
“你们如果信任我的话,送我安全回去,我会回馈你们一些粮食和衣服的。如果不信我的话,那就请现在就把我给杀了吧!当然你们杀了我之后,朝廷的大军也会杀过了,你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别想活了。”
听罢,贼寇首领邓公长为之犹豫不决,但其余贼寇却因为孔镛的这一番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天,孔镛正常吃饭睡觉,似乎没当这里是盗贼窝,而是自己的县衙府一般。让很多盗贼为他这一份从容和胆量而敬佩不已。
第二天,邓公开亲自带着几十名盗贼,骑着马护送孔镛回到城门口。驻守城门的官兵一看误以为自己家的太守已经被贼寇抓获,准备来要挟骗来城门。
结果,孔镛仅仅带着一些羸弱老卒进去,取出一些谷帛,让邓公长带回去履行了自己的诺言。邓公长十分感激,由此认为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便带着其党羽数千多人过去投降。
邓公长一投降,其余的贼寇也跟着纷纷投降了。只有势力最大的冯晓依旧不肯屈服,企图凭借着地利,同官军做斗争。
为此,孔镛亲自挑选了两百名壮士,乘着夜色赶到了于晓所在的老巢化州。于晓吓得仓皇走匿,本人虽然跑了,但他的妻子也留了下来。
孔镛对于晓的妻子抚恤甚厚,于晓闻讯后也心甘情愿地投降。
就这样,高州境内的盗贼,被轻易地平定了。过后,孔镛得以因功被提拔为按察副使,分别巡枧高、雷二府。后又成功招降了大盗梁定、侯大六、邓辛酉等人。
孔镛所做出来的政绩在朝中闻名,将其调任到广西那边去。当地的一些叛乱的瑶族和僮族人士,一听到孔镛来这边上任了,赶紧跑得远远的。
成化十四年,孔镛被提拔为按察使,后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贵州。当时贵州境内,有一个叫做阿溪的清平部苗族首领,桀骜多智,在附近横行霸道。
孔镛上任后,设计将其擒获并杀害,由此郡蛮震慑。孔镛前后当官三十多年,几乎都在边陲一带工作,勤于公职的他很快就把自己给累出病了。其本人最终于弘治二年病逝,享年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