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确是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王朝,但同时,宋朝的军事力量却又比较弱。照理说,军事实力是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养兵极耗费金钱,没有钱根本玩不转!造成宋朝军事力量弱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因,另一个是外因。
内因是:宋朝是建立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之上的。
而自唐朝中页以来,源起于“安史之乱”的武人坐大,藩镇割据的局面就没改变过。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后,以前打着唐朝节度使旗号的各个藩镇纷纷割据自立,晋王李克用割据太原,成了朱温的死敌!
于是,短短的53年(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为止)战火始终没有不绝,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几个政权轮流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十几年!
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已经成了威胁中原政权的毒瘤。
要想扭转这一趋势,必须痛下决心以猛手段铲除之。
于是赵匡胤上台后便实行了集重兵于中央,收节度使之兵权,强干弱枝的策略。
而宋太宗赵光义上台后,又采取了致力于抬高文臣地位,极尽打压武将之能事。
在宋朝,文臣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要远高于武将,而长此以往必将使武将失去带兵的积极性。
于是就有了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
尽管这样做有矫枉过正的弊端,但急于稳定自家统治的宋朝皇帝却也顾不得了。
这就是越往后来北宋王朝军力越弱的内在原因。
外因是:此时的辽国以及西夏皆以彪悍善战著称。
这并不奇怪,因为越是贫寒穷苦之地,往往那里的人就是勇武耐战!
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匈奴是这样,突厥是这样,回纥是这样,就连唐朝中期倚重的沙陀人也还是这样。唐朝大军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甚至不惜以子女财宝贿赂回纥人!
于是,在宋朝军力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辽国和西夏的军力自然是愈发显得相对彪悍了。
试看:宋金达成“海上之盟″之后,宋徽宗派童贯率领一批号称精锐的宋军两次攻打困守幽州的辽国军队,但却就是打不下来!
而金人的兵还没有到幽州,辽人却就望风而降了,这很能说明问题。
辽国和西夏的军队的战斗力相对较强,而宋军的战斗力相对较弱,这就是宋朝军事力量疲弱的外因。
总之:历史是很复杂的,影响一个王朝的军事力量的强弱的,除了内部因素以外也不能忽略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