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都会面临宗室繁衍过盛而日趋没落的现象。清代的情况同样如此,到了嘉庆以后,由于宗室生齿繁衍,那些没有爵位的爱新觉罗氏的子孙沦为闲散人员,而且这部分人占了多数。因此,清廷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入仕、选官上给予了一些优待。
皇族中有爵者,可凭王公身份参与政务,或凭爵位授官、荫子为官。闲散宗室、觉罗只能通过“宗学”或家塾,考取宗人府笔帖式,另外还可通过科举入仕。宗室科举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此后时举时停,自嘉庆四年(1799)恢复后成为定制。
闲散宗室科举取中者,选用为宗人府或其他中央机构的官员。宗室选任文官的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其中宗人府、部院等衙门,都定有“宗室缺”。
一,补授宗人府官员
宗人府所设官,除堂官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由宗室王公内特简外,中下级官有府丞1名,以汉人充任,堂主事4名,其中2名以汉人充任。再有就是经历司的经历,左司、右司的司官——理事官、副理事官、主事、委署主事,以及笔帖式、效力笔帖式等。
起初,中下级官除汉人所任外,其余有皇族与旗人参用,没有划定具体的缺额。雍正二年议定,宗人府理事官、副理事官、主事、笔帖式等,一半照例用旗人外,另一半用宗室。镇国、辅国将军,用为理事官,奉恩将军、宗室佐领,用为副理事官。五六品荫生用为主事。
乾隆二十年,改为照部院之例,授为贴写笔帖式,属学生身份。在宗人府行走二三年后,如果勤慎办事表现好者,引见皇帝确定,再补为笔帖式。二十九年,乾隆帝以宗室生齿日繁,为疏通仕途,将宗人府的20旗缺,均改为宗室额缺。四十年,再扩大宗室职官额缺,增效力笔帖式12名,共24名,以宗学考中等以上的学生内选补。光绪六年,又将刑部、理藩院、东陵、西陵由八旗公选的笔帖式共10缺划归宗人府,由宗室选补。
二,补授部院各衙门官员
宗室补授部院各衙门官员及其额缺,自雍正以后不断增加。雍正五年,增设宗室监察御史2人,专查宗人府事务,属都察院统辖。八年,定宗室御史可转补六科给事中,仍以给事中稽查宗人府事。
乾隆四十六年,再添宗室御史2缺。同年,将陵寝司员31缺内划拨宗室5缺:东陵郎中、员外郎、主事各1缺,泰陵员外郎、主事各1缺。郎中,由宗人府于副理事官内拣选升用。员外郎,由经历、主事内拣选升用。
嘉庆四年谕:向来宗室人员只在宗人府供职,升转科道之途稍窄。嗣后各部司员准以宗室补用。吏部会同宗人府议后奏定:六部、理藩院的满洲司员选缺内,拨出郎中4缺、员外郎8缺、主事4缺,共16缺,作为宗室缺额。
道光五年,太常寺增设宗室赞礼郎2缺、学习赞礼郎2缺。銮仪卫增设宗室冠军使1缺、云麾使2缺、治仪正2缺、整仪尉4缺。
宗室任职宗人府或部院职官后,也可升、转其他机构。如宗人府理事官,经过升转是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内阁满洲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道光八年又改定:理事官照宗室郎中例,还可派任户部三库,山海关、张家口、杀虎口等处税关的税差,及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处司员。
三,补放地方官
宗室理论上可以出任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但并非常例,出任均属皇帝特别任用。道员、知府以下官,不由宗室充任。其原因,嘉庆帝在针对吏部所奏“宗室保列京察一等者应否外用”的建议时曾说道:“宗室人员若简放地方中级及以下官员,因其身为宗室,不便对上司督抚藩臬行参谒跪拜之礼”,而且“又恐其自恃天潢一派,蔑视上司,设有不知检束者,营私获罪,转多碍难办理之处”,因而他否定了吏部的建议。
但到了咸丰七年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宗室可放外道员、知府。这一年,宗人府奏请将宗室升途推广,放宽出任地方官的范围。咸丰帝批准后议定:嗣后,宗室无论理事官、副理事官,各部院郎中、员外郎,户部三库宗室郎中、员外郎,科道给事中等合计六年俸满,由该堂官出具考语,带领引见,分别内用、外用。
不过整体来讲,宗室外放为道员、知府或以下官的情况并不多见,仅是个别案例。因为在统治们看来,宗室不管有多落魄,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子孙,身上流着爱新觉罗的血液,到地方为官显然有损皇族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