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郭沫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代表作《女神》,随后就会想到他私生活混乱。郭沫若长久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一代文豪,也有人说他只是虚有其表罢了。其实,除了写作之外,郭沫若还非常热衷于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也为他带来了很多嘲讽的声音。
郭沫若除了文学家这个身份以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历史学家。郭沫若这个历史学家可不像其他人那样喜欢安安静静地研究作品、记录成果,相反,郭沫若非常喜欢“动”,说白了,就是喜欢考古掘墓。
郭沫若对古籍古物非常感兴趣,当他听说永乐皇帝的陪葬品中有他一直想要研究的完整版《永乐大典》后,就开始像上面游说,希望能挖开永乐皇帝的长陵看一看。长陵地势复杂,可不是那么好挖的,专业人员研究后认为长陵并不适合发掘,于是郭沫若就退而求其次,改为挖掘定陵。
在得知要挖掘定陵后,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怕定陵被毁,都自发组织来阻止郭沫若,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定陵的挖掘行动还是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定陵被挖开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里面许多文物由于接触了空气,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氧化,很多书画和丝织品都在接触空气的一瞬间“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这次的定陵挖掘给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堪称中国考古行动中最大的失败案例。
定陵挖掘失败后,国外的许多专家都对此唏嘘不已,也不知道是好心还是故意嘲笑,以后只要中国有考古事件,他们都会打电话来问问需不需要援助。
这次挖掘失败郭沫若要负主要责任,按理说,郭沫若应该变得谨慎一些,不再轻易提要求了,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十年,郭沫若又再次申请挖掘长陵,挖掘理由竟然和十年前一模一样。
没有意外,这次郭沫若的请求自然是被拒绝了,毕竟是帝王的陵墓,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哪能这么快就缓过神来呢。
除了定陵和长陵外,郭沫若还曾经想过要挖掘秦始皇的陵墓,当时陕西准备试着挖一下秦始皇的陵墓,但由于担心会损坏文物,所以迟迟没有行动。郭沫若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就以总理老朋友的身份要求挖掘,结果被中央给拒绝了,理由是对于帝王的陵墓还是要以保护为主。也许郭沫若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证明,他并不适合参与帝王墓的挖掘。对于郭沫若来说,没有亲自参与开采长陵和秦始皇陵,恐怕是他一生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