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的“南北榜案”有多滑稽?主考官因太公正,遭朱元璋毒手?
创始人
2025-06-26 01:32:03
0

当今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经济发达,军事强盛,但我们也常听到一句话,不知是不是因为水土养人,南方城市总是比北方更加繁荣,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便利程度,南方的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都胜过北方的城市。

尤其是从教育水平而言,江苏,浙江等地都是人才辈出。这一点似乎从古代就延续至今,谈到此便可以提起朱元璋时期的一宗偶然事件-“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的起因

何为“南北榜案”?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也就是洪武三十年间,二月会试,考试结束后发布春榜,录取宋琮等五十一人,巧合的是,这些学子皆为南方人,故此榜被称作“南榜”,虽说当时南方和北方经济相差较大,但此次会试,无一名北方人被录取,全部落榜,也是历科所不见的。

未上榜的北方学子心有不甘,于是联名上书,告考试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高呼此次考试阅卷不公,明太祖朱元璋闻讯派侍读刘信等人重新阅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奇怪的是,经过反复阅卷发现所呈试卷文理不佳且含有禁忌之语,按理北方学子试卷真如此不尽人意,那他们有何颜面上书申冤,细想其中必有问题。

恰在此时,有人上告说刘三吾暗自叮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调查后未查出有利证据,但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便将刘三吾和当时与朱元璋一起开国的重臣胡,蓝二人相联系,草率定了刘三吾蓝玉余党之名,后遣刘三吾,宋琮等人共同戍边,张信等人处死,到此南榜落幕。

考试在六月期间再次举办,由朱元璋亲自策问,考试结束后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入榜,称夏榜,不知是否是命运使然,此次中榜六十一人皆来自北方,故又称“北榜”,这就是在明朝较为轰动的“南北榜案”事件。

“南北榜案”的发生的原因

现在看来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和一次偶然的考试成绩都是导致“南北榜案”事件的原因,《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三》中也记载了此事发生的原因,书中写到:“六月辛巳朔,上御奉天殿,策试下第举人。先是,礼部会试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为言。”

事实上,这次的事件直接导致了很多人蒙冤,是一宗典型的冤假错案。从考官这一方面谈起,明史中记载的“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可见刘三吾此人为人十分慷慨,仁义,做不出乱呈考卷之事,况且朱元璋也没有查到直接证据,便因自己多疑的性格,杀忠臣,逐良才。

另外纵观当时明朝的大环境,我们知道五代十国之后,各朝代已经开始逐步向南方发展经济,到明朝时期南方经济便已远远超过北方,正所谓经济带动文化教育,南方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全面带动了其文化教育,所以会试中出现南方全员上榜的情况也并非全无可能。

所以说“南北榜案”事件实际上就是一次成绩的偶然事件,但其中牵涉众多,暗流涌动,也因皇权,社会背景,等诸多原因此造成了一场悲剧,冤假错案。

细观“南北榜案”事件

大背景及朱元璋的处理方法

“南北榜案”这一冤假错案前的三年,在明朝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屠杀,朱元璋亲手处理的-洪武四大案。

这期间,朱元璋诛杀近十万人,杀开国功臣,宰相胡惟庸,户部侍郎郭恒,凉国公蓝玉,以及空印案,这四个案件导致多名忠臣被杀,极其残忍。

朱元璋自身就是一个爱战之人,夺下明朝天下后,元朝余党不断在北方骚扰,北方人民对此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考虑到“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朱元璋欲稳定疆土,巩固王权,保天下太平,便“假以科名笼络”用功名留取人心。

显然在此时发生科举上榜竟无一北方人事件,对国家政局稳定一定会产生影响,朱元璋为天下格局,只能用几十人性命换取,显然纵观大局此举是明智的。

另外在《二十五别史·明书》中关于朱元璋的针对南北榜案的态度记载:“上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有私,为了巩固其指为胡、蓝馀党,逮拷讯。”自身疑心极重的朱元璋,疑心刘三吾欲效仿胡,蓝二人,乱朝政,欲谋反。

为了他自己的疑心病,以及巩固王权,加强中央集权,为自己的皇室后代清除障碍,便定刘三吾蓝玉余党之名,除掉了刘三吾这个元朝旧臣。

于刘三吾而言,着实是冤,也是做了朱元璋下的牺牲品,但是,另一方面刘三吾等人也没有大局观念,太注重公平公正,不懂朱元璋的心思,一代君,一代臣,若臣子不懂君心,那便难以保证朝堂和谐,更难保证国家安定了。

所以说,“南北榜案”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科举舞弊之事,而是一场牵扯到政治乃至经济,法律的大事了。

朱元璋遣刘三吾,杀张信,撤南榜,他如此处理此事一是为巩固江山,笼络北方学子,二是因自身疑心太重,恐江山不再姓朱,所以,“南北榜案”虽然是一场偶然结果引起的事件,但他的结果确实明朝大局势下的必然。

“南北榜案”对明朝的影响

1.政治方面

此次“南北榜案”文字狱事件,朱元璋用几十人性命,平衡南北方政治,笼络北方士子,阻断文化专制的现象,朱元璋的做法虽然强制,独断且极端,但是确实换取了政局稳定,天下太平,也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此事件还涉及到地域公平和科举考试的公平,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处理了大大小小很多的文字狱事件,这让朱元璋对文人文化有一定的忌惮,此次事件体现了南北方文化巨大的差异。

且随着经济等方面逐步向南方发展,文化和经济的不同导致的地域公平随之显现,朱元璋用撤南榜,重选北榜的处理方式平衡了南北矛盾,加强了中央政权。

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下学子们最为追捧,认为其最为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官员制度,我们知道,在此次事件中,南方学子没有错误可言,他们饱读诗书,考取功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且刘三吾等人也并没有因私舞弊,可最后51位南方学子都落得了个戍边的下场。

这一点也体现出此时科举制度在皇权下也只是个工具,如此背景下,他们也只能怪自己时运不济,天公不作美了。

2.皇权与法律之间的较量

“南北榜案”这宗冤案也是一场皇权和国家法律之间的较量,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皇上定法依据的是“绝不可能将任何可能束缚自己或其他官员的特权授予其他的人”君主的目标一定是维护自己的统一,他可以用一切方式实现目标,甚至不顾公平公正乃至法律,所以可以说“法律”在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时期就是“一家”的政治工具罢了。

朱元璋明明查不到刘三吾的罪证,却依旧给他定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朱元璋知道若想稳定格局,确保政权,刘三吾等人是必然需要牺牲的,所以在明知道南方学子确有真学实才,也只能利用法律这个工具,宣告南榜科举舞弊,才能给北方学士机会,已平息这场事件。

这时候法律反倒成了皇帝稳定人心,解除政治危机的工具了,可见皇权专制的社会背景下,法律终究是难以与皇权抗争的。

科举会试中一次偶然的成绩映射出来的却是多方面的问题,南方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导致南方教育水平的上升,是此次科举中榜皆是南方人的原因之一,朱元璋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方式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下君主专制的弊端。

正所谓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地位如此之重的法律在古代却成了君主们手中的工具,连科举制都相对失了公平。另外,朱元璋早期诛杀了近十万人,导致明朝后期无可用之才,迫使其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但是,“南北榜案”最终是如此结局,也是必然,身为统治者,朱元璋很有大局观念,他平衡南北两方政局,维护天下和平,江山稳定,虽然他极端,多疑,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这件偶然到离奇的“南北榜案”事情过后,也为明朝后期科举制实行南北分开取士拉开了序幕。

参考资料

[1]闫成.明朝南北榜案新探[J].兰台世界,2019(11):130-133.

[2]黄胤,王丹.明朝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的起因分析[J].世纪桥,2009(13):47-48.

[3]鲁齐齐.“南北榜冤案”背后的政治风云[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10):41-43.

[4]赵秀立.探究历史教学中开拓性思维的培养——以明朝"南北榜案"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17):179.

[5]王元林,梁姗姗.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博弈——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案重新解读[J].求索,2014(9):149-15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白酒公司集体降度,靠“小甜水”... 长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白酒保持在50度以上,例如53度的飞天茅台和52度的五粮液、国窖1573等...
耐磨陶瓷厂家 这是(VX:spxcl2024)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在工业制造的众多环节中,耐磨陶瓷作为一...
明清之间的转折点萨尔浒战役,明... 萨尔浒之战是大明万历47年发生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的一场决定性战役。面对后金努尔哈赤的崛起,明朝...
原创 姜... 提到《封神演义》,就不得不说一说姜子牙的封神榜。在众人的印象中,但凡能成为神仙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
原创 朱... 朱元璋曾是张无忌的手下,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张无忌的下场如何? 在金庸的诸多主角中,倚天屠龙记中的张...
原创 老... 喀山(俄语:Казань)是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最大的自治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成...
美官员称特朗普有权在其他国家未... 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高级政府官员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有权在其他国家未履行投资承诺时恢复更高关税水...
原创 贵... 贵州发现清朝古墓,挖掘后出土青龙偃月刀,专家:这也太轻了 想必大家在电视剧中都能见到这样一个场景,一...
原创 汉... 元帝刘奭(前76~前33年)在位时间:9~前33年曾用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谥号:孝元皇帝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