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他在废除丞相制,改用内阁辅政制的同时,还利用两厂一卫、六扇门,来监督百官,维系天下的稳定。那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哪个权力更大呢?下面请听编者详细道来。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出行时的仪仗队{肩负拱卫朱元璋安全的职责}。公元1382年,朱元璋将殿前拱卫司更名为锦衣卫。此时锦衣卫的权力也被朱元璋增强:锦衣卫不再只负责拱卫朱元璋的安全,作为皇帝出行的仪仗被使用。它还肩负起,侦查敌情、缉拿案犯、审问案情等职责。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决定,加强锦衣卫的职权呢?胡惟庸案的爆发,让有所警惕的朱元璋,决定利用皇帝直属暴力机构{锦衣卫},加强中央集权,随之朱元璋便赋予了锦衣卫刑狱的权力{没有定罪权}。
虽然明初之时,锦衣卫的权力已经很大了,但比起东厂来,锦衣卫还是多有不如的。东厂是由朱棣设立的,由于是篡位夺取的皇位,朱棣觉得单凭锦衣卫还不能满足自己掌控百官的要求,于是东厂应运而生。东厂在建立之初,就是锦衣卫的上级机构,在锦衣卫肩负侦查敌情、缉拿案犯、审问案情等职权的情况下,朱棣又让东厂的权力更近一步:监督百官,审讯、定罪官员{特权监察机构}。
要知道锦衣卫缉拿的犯人,虽然会被审讯,下昭狱,但锦衣卫并没有独立判案的权力。锦衣卫缉拿、审讯完犯人后,最终的裁判权是归于皇帝和刑部。而东厂不同,东厂是有独立判案权力的。这就是说东厂是一个独立于明朝司法体系外{刑部}的,暴力机构。因此在两厂一卫中,负责监视、缉拿、判决百官的东厂名声最差{只有皇帝能限制东厂,强权暴力机构臭名昭著}。
东厂是由宦官直管的权力机构,宦官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皇权。因此明朝皇帝便觉得东厂对自己的忠诚是有保证的{锦衣卫驻扎在京师,掌管东厂的宦官却生活在皇宫}。但随着弱势皇帝的执政,东厂权力过大,西厂便应运而生。因掌管东厂的宦官权力过大,他们开始参与朝中权力的争夺,这就严重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为了维护皇权,限制宦官掌握的权力,明宪宗朱见深决定设立西厂。换言之西厂就是为制衡东厂而设立的权力机构,因此便可以说西厂的权力是要大于东厂的。西厂在监管东厂的同时,其他负责的任务还有监听天下,帮助皇帝打探民间消息。
最后编者再来说说六扇门。六扇门始建于唐朝。到了明朝,明廷便设立了破案专用机构:六扇门。因六扇门这个机构,东南西三面都可开门,且每面都有两扇门,故此它才得名六扇门。如果将东西两厂比作明朝的安全局,那么六扇门就是明朝遍布民间的派出所。
隶属于三法司的六扇门,其职权是和东西两厂、锦衣卫有所区别的。虽然四者的管辖范围不同,且互不干涉。但在具体办案时、六扇门是要让权于东西两厂、锦衣卫的。换言之一旦六扇门在办案时,干扰到了东西两厂、锦衣卫办案,六扇门必须暂让行。六扇门行使职权的对象,是民间百姓。而东西两厂、锦衣卫行使职权的对象主要是朝中官员,皇亲贵族。因此大体上,只能说四者是各司其职,各有所长的。
结束语:明朝设立两厂一卫特务组织,被后世许多人讥讽:明朝皇帝是在用特务治国。明朝皇帝设立两厂一卫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维护皇权,巩固统治。明朝灭亡后,清朝初期也曾运用过锦衣卫{顺治、康熙}。随后康熙采纳吴良辅的建议,将锦衣卫收归内务府,交由吴良辅{宦官}领导。清朝由宦官掌管锦衣卫,等于是变相恢复了东厂{吴良辅内务府总管}直管锦衣卫。直到康熙成功削撤三藩,吴良辅才因罪被处死。此时康熙将锦衣卫更名为十三衙门{依然在用宦官领导特务机构,换汤不换药}。等到雍正继位后,雍正帝又利用粘杆处取代了十三衙门。直到嘉庆帝执政,嘉庆帝才不再使用特务机构维护皇权,巩固统治。两厂一卫、六扇门的职权范围不同,所以四者是无法比较权力大小的。但从形成的背景来看,四者权力强弱的排名,应该为:一、西厂,二、东厂,三、锦衣卫,四、六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