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东汉末年拥有智慧化身之名的诸葛丞相的赞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终使孔明跨越千年,当然从东汉以后人们对拥有智慧的谋士忠臣也都会称为“智如孔明”。
而司马懿却不同,他是一个擅于攻心术的儒士,在那段历史中,也算得上是孔明真正的对手。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谚语:“死诸葛吓死活仲马。”如果要说二者PK,谁是真正的赢家,毋庸置疑那肯定是司马懿,但是如果要说谁是真正的智者,可能答案不一,两者各有千秋。乌龟厉害在于它的寿命和忍耐,司马懿可能深知这一道理。
现如今最火爆的电视剧《军事联盟》和《虎啸龙吟》我们便能看见,司马懿手始终不离一只乌龟。这只乌龟可能时时刻刻都给了司马懿一个提醒和动力。
其次要说的便是集团选择上,千年前的孔明初出茅庐为什么会选择诸侯势力最弱的刘备,仅仅是因为三顾茅庐的缘故?在无数史书中和今人的评论中,会把孔明加入刘备集团的原因归纳为儒家正统使然,但在小编看来这仅仅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而司马懿相比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也许会愤愤不平的说:“孔明,你还有挑选的机会,而你偏偏同一个二百五一样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而我呢?身不由己。”面对曹操家族,司马懿也只能束手就擒。
相信大部分今人对当年的诸葛孔明的选择依然会有很多争论和困惑,因为自古以来大部分人是唯利是图的,所做的一切大都为了能名扬天下或是享受荣华富贵。但从不少书中我们也能发现古人对孔明执着,忠心的推崇,今人却大都不以为然。想成功有一个强大的集团是必须的,怎么会如此一个对天下大势了如于心,自比管仲、乐毅的智者竟会做出如此让人笑话的决定,这不免太滑稽了。
相比之下,司马懿身不由已的仕途虽说一开始遭受打压,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匍匐中前行,最后灭了曹氏家族,让曹芳也成为自己的傀儡。这一点,在小编看来,可能让一大部分的现代人感到钦佩。所以说从这看,到底谁是智者,想必大家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从白帝城托孤到六出祁山的双方对峙,孔明的仕途可谓是达到巅峰时刻,而司马懿的仕途却始终遭受曹氏的打压。可以说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肯定是顶着压力接受了刘禅,否则自己可能人头不保。那六出祁山时双方的对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时刻。
孔明在刘备死后,没有好好考虑自己的前途吧。那只能是以小博大,明知不可违而为之。这里面不仅仅是读书人儒家正统的思想,其次小编认为就是一种信念吧。那种年代,所谓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孔明想名扬天下,传名后世,自然不能违背这样当时人所认可的共识。如若违背共识可能就不会名扬天下,正因为孔明是智者,才会知道自己这样所做的意义和价值,也懂得千百年之后,自己定会名流史册,流传千古。这样就实现了自己读书的意义和终极价值。
双方PK,我们可以从出祁山几次大战中,看到司马懿始终被孔明压制着,并且是受的曹氏集团和孔明的双重压力,甚至怕的根本不敢和诸葛亮面对面。上方谷大战如若不是天降大雨,可能历史早已转折。司马懿也心知肚明,不能跟你面对面,打不过我可以使用牛皮糖耗死你战术。为什么最后结果会胜利,司马懿擅于攻心有很大关系。如若说天命使然,还不如说是结果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魏强蜀弱,出川之路的艰险,试问孔明再厉害,又能出几次川雨以小博大呢?能坚持这么多次已经是强手所为了。
现代人很多人不免会认为这样就是傻子所为。时代在发展,在变化,你何故选择一个势力弱小的集团,如果变通也许自己会取得成功。你最后命也保不住,江山也保不住,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因此送命又何来的前途呢?自己名扬天下又有何意义?又何来的成功之说呢?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平淡一生。很多时候这便是伟人和普通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