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秦制,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等级,汉帝国完全继承,而秦王国时期,其本身是诸侯国,而升级为秦帝国后,没有诸侯这一级了,因此,汉帝国综合了秦王国和秦帝国两个时期,在二十级爵位之上,又有诸侯,其实只是国王一级。
具体是:
诸侯:国王;
二十级爵位,最高为二十级,最低为一级,自上至下,分别是:列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以现代参照一下,大致上,公士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下士。上造相当于上士,簪袅相当于军士长。
最高的第二级,关内侯,无封地,有食户,可以食租税。
最高一级,列侯,有封地,如西汉的朱虚侯刘章、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等,皆为列侯。霍去病的侯爵封地在南阳郡下属的宛城境内,张骞的侯爵封地也在南阳郡境内,其地因此得名博望,后来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就在此处。
至东汉时,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内乡侯、亭侯、内亭侯,大致来说,县侯的封地是一个县,乡侯的封地是一个乡,亭侯的封地是一个村;至于内乡侯、内亭侯,意思是城市里的列侯,没有封地,只有食户,可以收租,食租税,只是交租的户数是多于下一级的关内侯的。
缴租税的户数,具体是:县侯八千到一万户、乡侯四千到五千户、内乡侯两千户、亭侯五百户。内亭侯三百户一千口,关内侯三百户五百口。
县侯,以县名为名,但不带出“县”这个字,直接称呼,比如,东汉三国时期的吕布,封为温侯,爵位是县侯,封地是温县,直接称温侯;而乡侯、亭侯,则往往以所在县为名,比如关羽,由曹操实际掌权的朝廷封为汉寿亭侯,爵位是亭侯,封地在汉寿县境内,因而得名。
乡侯、亭侯也有以美称为封号的,比如,诸葛亮封为武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武。
别小看乡侯、亭侯,他们的爵位是列侯,是侯爵,是封爵中最高一级,在上面,就是诸侯王一级了,如曹操的魏国国王,在上面就是皇帝了。
三国时,以魏国为代表,曹操将爵位制度做了不小的改变,诸侯本来只有国王,他增加了公爵一级,低于国王,但属于诸侯,他就是先当的魏公,再升级为魏王。
后来,曹魏将公爵又细分,公爵分为县公、乡公两级,比如,后来起兵与司马氏对抗的魏帝曹髦,其原来的爵位就是高贵乡公。
原先的二十级爵位,在三国时期被彻底改变,渐渐消失。
至晋帝国时期,又将国王细分,分为郡王、县王两级,即,诸侯包括,郡王、县王、县公、乡公。
晋帝国的爵位制度,在大的方面,已经改为:王公侯伯子男,等等,经过魏帝国的过渡,已与秦帝国汉帝国完全不同了。
这些,就是汉帝国、魏帝国、晋帝国爵位的大致情况,总之,从各个方面看,魏晋与秦汉相比,已经大为不同了,不是一回事了。
PS: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