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何将蜀汉政权认定为正统王朝?袁宏与“汉德未衰“概念的提出
创始人
2025-06-24 11:01:59
0

一、"汉祚"是否将移?

袁宏在"汉祚"是否将移的论述上显得较为用心,例如记载东汉名臣杨彪与曹操的一次对话中就调整用字。该次历史事件始末,范晔《后汉书·杨震传附曾孙彪传》有较完整的叙述,先行征引:

(杨)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后子脩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及魏文帝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年八十四,黄初六年卒于家。

两段记载皆前有所承,首条见孙吴谢承《后汉书》,文字、语意基本相同,而"汉祚将终"四字则是"汉祚将移"。次条则见西晋史家司马彪《续汉书》的一条记载:

(杨)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余年,[魏文]帝卽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文末叙述的〈陈思王传〉云云应是《裴注》语,系属史注家征引史料后附带的补充。司马彪认为"汉祚将终"一语没有不妥处,意见同孙吴谢承、刘宋范晔两位史家。

但是司马彪记载该语时,流露出亲附曹魏政权的心理,言"帝不夺其意"、"帝不听",直迳称曹丕为"帝"。值得注意的是,言"帝不夺其意"一语的时间点,是在曹丕"即王位"后、而不是称帝后;史家却依然称作"帝",反映出叙述者对特定政权的观感。

司马彪尊崇曹丕的作法,与之在《九州春秋》选择接受鱼豢、王沈等史家诋毁之说,如是奠基于曹魏政权立场择史的情况类似。较亲附蜀汉政权的袁宏,在《后汉纪》卷三十、卷二十九则叙述如下:

初,魏王欲以杨彪为太尉,彪辞曰:"尝已为汉三公,遭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氏之臣,于义既无所为,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遂听所守。及魏受禅,乃下诏曰:"夫先王制几杖之赐,所以宾礼黄耇,褒崇元老也。昔孔光、卓茂皆以淑德高年,受此嘉锡。

公故汉宰相,乃祖已来,世着忠贤。公年过七十,行不踰矩,可谓老成人矣,所宜宠异,以彰旧德。其锡公延年杖及伏几,[延](筵朝)请之日,使杖入侍;又使着鹿皮帽冠。"彪上章固让,不听。年八十四,以寿终。(杨)彪睹汉祚将微,自以累世公辅,耻事异姓,遂称疾不行。

袁宏当然没有屡屡称曹丕为"帝",且相较于谢承、司马彪、范晔诸位史家,亦是唯一在叙述中将"汉祚将""移"、"终"该类炎汉必亡的语句修饰成"汉祚将微",维持一息尚存。虽为"微"字本身也非佳字,但是相较之下应当还是有别。范晔亦言"汉祚将终",而不是采用袁宏的史料。一来应是察见袁宏的调整有其主观用意;二来很可能反映着范晔心目中,刘备创建的蜀汉政权不能"绍汉"、遑论"天命"。

二、蜀汉政权为正统王朝的认定

汉祚既未终未移,则似汉室后继有人;这与现今学者强调《后汉纪》视蜀汉政权为正统王朝的认定,可以相互沟通。

例如田亚琼:关于《后汉纪》的下限,笔者认为应为刘备称帝。古代史家多以是否符合"正统"作为断限的标准。袁宏正是认为废汉受禅的曹魏非"正统",而将自称延续汉祚的蜀汉视为正统。

但是袁宏强调汉室还可复兴这一特殊的解读,却遭到后世非难。例如现今学者瞿林东即因而给予该书较低的评价,甚至延伸出袁宏史识不如范晔的论断:

在袁宏看来,即使是桓、灵时期,东汉政治形势还有好转的可能。他的这个认识不仅同范晔的认识相去甚远,也同上文列举的其他东汉史著作的看法相左。由此可以看出,在关于东汉历史进程和东汉皇朝兴衰治乱的评价上,范晔远在袁宏之上。

袁宏的苦心造诣之发想,其实是受到桓温等觊觎神鼎的刺激;从而间接指涉"晋德未衰"、权臣不应觊觎神器,皆可视作支持东晋王朝之举。由于袁宏对桓温那种不合名教的举动极端痛恨,反映在书中,指桑骂槐、借古讽今者也就屡见不鲜。袁宏的"名教思想",继承了儒家纲常的精髓,他将君臣的关系与父子关系相等同,使上下尊卑的阶级制度,成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当时掌政者政权的巩固可谓贡献卓越。

因而造成《后汉纪》一书在"前三国时期"的历史解读上,与其余东汉断代史著作不同。独树一格的做法,也同时避免蜀汉政权陷入"假已废之命"的窘境。

袁宏、习凿齿皆是受到权臣刺激,而于史着有所表现者,习凿齿尤为突出。关于习凿齿史着是否为贬裁桓温之作,尚具探讨空间。但是受到桓温刺激,从情理上是很容易想见的。从檀道鸾等认为习凿齿着史的目的只是为了斥桓温野心这一点来说,批评是正确的。若否认习凿齿有斥桓温之意,又是不对的。习凿齿因为在中央皇权同方镇权臣的矛盾中倾向于皇权方面,便被桓温排斥,他想以某种方式裁抑桓温也是自然的。

以下仅阐释袁宏见识的独特处。《后汉纪》卷三十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曹魏黄初元年(220)处的长篇史论中,明显寄寓着"汉德未衰"的概念,"袁宏曰"后半部分:

故助汉者协从,背刘者众乖,此盖民未忘义,异乎秦汉之势。魏之讨乱,实因斯资,旌旗所指,则以伐罪为名;爵赏所加,则以抚顺为首。然则刘氏之德未泯,忠义之徒未尽,何言其亡也?汉苟未亡,则魏不可取。今以不可取之实,而冒揖让之名,因辅弼之功,而当代德之号,欲比德尧舜,岂不诬哉!

从"刘氏之德未泯"、"忠义之徒未尽"等等词语,该论显系认为当时百姓尚未"忘义",汉室依然是合法的统治者,汉末时局无法与秦始皇酷虐及民、致使民众揭竿而起的情况相提并论。曹魏企图透过禅让的形式追踪尧、舜故事,所谓"当代德之号"、也就是取代汉德时之自我标榜,不过是自欺欺人。换言之,曹魏政权实非应民、顺天的王朝。袁宏该论的上半部份,有一套说明汉室何以不应亡,并言及"虽曰微弱,亦可辅之"的见解:

汉自桓、灵。君道陵迟,朝纲虽替,虐不及民。虽宦竖乘间,窃弄权柄,然人君威尊,未有大去王室,世之忠贤,皆有宁本之心。若诛而正之,使各率职,则二祖、明、章之业,复陈乎目前,虽曰微弱,亦可辅之。时献帝幼冲,少遭凶乱,流离播越,罪不由己。故老后生未有过也。其上者悲而思之,人怀匡复之志。

交待东汉末年之所以大乱,系属"君失其柄,陵迟不振"、皇帝失去权柄导致的结果。如是叙述,将桓、灵两帝的昏瞶无道轻笔带过,淡化汉室帝王自毁皇朝甚至"虐及民"的种种事实。

三、东汉王朝覆亡的咎由自取

规抚袁宏该论,应有将过错转移至宦官等身上之意。实际而言,东汉王朝的覆亡有其咎由自取的面相。检视现今留存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佚文,最最痛斥桓、灵二帝的史家应是后来仕宦西晋的孙吴薛莹(?-282)。征引其于孙吴时期撰写的《后汉记》之两条"赞曰"论及"汉德之衰,有自来矣"云云:

汉德之衰,有自来矣。而桓帝继之以淫暴,封殖宦竖,群妖满侧,奸党弥兴,贤良被辜,政荒民散,亡征渐积,逮至灵帝,遂倾四海,岂不痛哉!《左传》曰:"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不数世淫不能毙也。"信矣。可说批评桓帝备至,直指"淫暴",又言"奸党"、"群妖"满是其所"封殖"。又如:

汉氏中兴,至于延平而世业损矣。冲、质短祚,孝桓无嗣。母后称制,奸臣执政。孝灵以支庶而登至尊,由藩侯而绍皇统,不恤宗绪,不衹天命,上亏三光之明,下伤亿兆之望。于时爵服横流,官以贿成,自公侯卿士,降于皂隶,迁官袭级,无不以货。

刑戮无辜,摧仆忠贤,佞谀在侧,直言不闻,是以贤智退而穷处,忠良摈于下位。遂至奸邪蜂起,法防堕坏,夷狄并侵,盗贼糜沸,小者带城邑,大者连州郡,编户骚动,人人思乱。当斯之时,已无天子矣。会灵帝即世,则祸寻其后,宫室焚灭,郊社无主,危自上起,覃及华夏,使京室为墟,海内萧条,岂不通哉!

直指过错之根源乃是天子,所谓"危自上起"是也,与袁宏大异其趣。两段叙述中"遂"字这一虚词的运用,使得文章在呈现出利落明快之感的同时,隐约有种痛挽之憾寄寓其中。直迳将后来的黄巾大乱、汉末动乱,连结两位汉室君王自身的作为。甚至言道"当斯之时,已无天子矣"、"编户骚动,人人思乱"如是沉重的话语。

参考文献:

《后汉纪校注》

《后汉书》

《太平御览》

《三国志》

《八家后汉书辑注》

《袁宏《后汉纪》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学史》

《袁宏之生平与学术研究》

《习凿齿评传》

《东观汉记》

《《后汉书》文学初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在这期间诞生出四百多位皇帝,从秦始皇开始...
原创 一... 标题:一文一武两位官,都是买的,一位受百姓爱戴,另一位成了民族英雄 第一章:金钱的魔力 明朝嘉靖年...
原创 杀... 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
原创 统... 从1927年联合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举行“兵谏”,成功逼迫唐继尧下台后不久,龙云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
原创 为...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江苏省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而著称。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该省内的多...
原创 隋... 在隋唐演义之中最不缺乏的就是英雄人物,尤其是为人熟知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等好汉,当然其中的四猛八大锤则...
原创 晚... 慈禧在颐和园赏雪,值班的侍卫忙里偷闲!此时我们看到的就是慈禧,在晚清的时候慈禧的权利是最大的,在那个...
原创 日... 我们都知道在日本投降之后,许多日本人就从中国还有其他国家回到了日本,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里面有3...
原创 心... 1944年,中国云南省萨尔温江攻势期间,中国男童受聘协助中国第39师部队 1944年5月,一名10...
赵春雷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原一级巡视员赵春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