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零零计划#
李渊的历史地位很尴尬。他处在杨坚大帝和李世民大帝中间的过度时期。若是与同时代的杨广相比,他的历史功绩看上去也少的可怜。在很多人眼中,他只不过是恰巧建立了唐朝而已,而这个恰巧,又是在他儿子的建议和逼迫下进行的。但历史确实如此吗?在历史中,李渊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的一个人。
李渊这个人总是伴随着李世民这位千古圣君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整个人生似乎都在李世民的光环照耀之下。我们评价李渊,认识李渊,总是会在一个特殊的局限当中。如果按照历史中的思维,我们总是会想起李世民所做的一切。但若是先看看李渊从开始到建国后的功绩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帝王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建国前,他是太原留守,更是杨广的表亲。太原是个军事重镇,兵员充沛,粮食丰富,军粮甚至可供十年之用,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单纯的想造反,白手起家,难度很大。李渊能够在杨广的猜疑下坐上这个位置,其心智权谋又怎么能是李世民所能够相比的。面对当时的周边环境,李渊采取的北面暂时求和,向南扩张的战略。素怀济世之略,经纶天下之心。起兵后,更是亲自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借力打力,先取关中,再取中原、河北的方针。
李渊善于用人。李靖等人的归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渊的态度,而不是因为李世民的态度。李渊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所以审时度势地来安排他们,李建成攻山西、河北。李世民攻河西、中原。李渊一直是统一战争的总指挥,他的领导才能很是高超,他善于听取大家意见,并非刚愎自用。
在建立唐王朝后,李渊进一步实施了更加有效的政策。他实行府兵制,战时出征,农时务农,两不误,整顿军纪,分关中为12军,耕战结合。继承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赋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主要的史书其实好多是他命令修的,贞观时修完,还下诏修《艺文类聚》,保留了许多古籍。铸造开元通宝,通行几百年,比五铢钱使用还长。完善科举,还修法律,蓝本是武成皇帝高湛的《大齐律》和隋文帝杨坚的《开皇律》。
如果盘点李渊,必须要借助李世民,或许这是最好诠释李渊的切入点。毕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比自己的后代超越自己更具有说服力的了。在很多唐为背景的作品当中,李世民都被塑造成一个相当有才的好男人。他看到隋王朝气数将尽,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劝说自己的父亲,开始了造反之路。他身怀韬略,南征北战,扫荡群雄,逐鹿宇内,为大唐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他重情重义,对狭隘偏激、嫉贤妒能的大哥和四弟百般忍让。最后被逼到了绝路上,他才在部下的怂恿下,不得不做出了反击。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还是一个大众情人,无数个性迥异、美艳不可方物的美眉争着抢着往他的怀里钻。与之相反,李渊却被塑造成了懦弱且愚忠的形象。在看到隋炀帝暴戾无常,鱼肉百姓的时候,他却不敢起兵;他好色而迂腐,贪恋美色,生活奢侈,追求享乐;他才具微薄,无力驾驭群雄,他胸无大志,毫无心计,遇事手足无措,缺乏领袖才能……“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已出现,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李渊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无的人。
这是真的吗?翻开《旧唐书·高祖本纪》,我们会发现:李渊这家伙的仕途简直是顺得不能再顺了。开皇元年(581),李渊即被授予千牛备身的职务。这个千牛备身就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了。也就是大内高手之类的人物。相当于后世看到的中南海保镖的身份。只不过李渊的身份是侍卫长,这就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了。而隋文帝杨坚,对于李渊更是青睐有加,毕竟文帝可是李渊的姨夫。这就是比很多人奋斗一辈子得来的还要更加辉煌的职业。为了储备人才,也为了大隋的江山永固,李渊被下放外地锻炼,先后干过谯、陇、岐三州的刺史。
隋炀帝大业初年(605),李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荥阳、楼烦两郡干了一段时间的太守后,便迅速进入中央,担任殿内少监。这段时间应该是杨广和李渊的蜜月期了。毕竟是表兄弟关系,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最贴切的解释。八年后,李渊已经是正三品的卫尉少卿了。大业九年(613),李渊又被迁为弘化郡太守,“知关右诸郡军事”。十二年(616),迁右骁卫将军。一年后,李渊更是被任命为北方军事重镇太原的留守,成了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客观地讲,确实有姨夫隋文帝、姨母独孤皇后和表弟隋炀帝“特别关照”。但是,李渊官运亨通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出众的个人能力。
首先,李渊的箭术十分高超,堪称当世一绝。大业十一年(615),李渊奉皇帝表弟之命,前往山西、河东镇压农民军,与母端儿率领的义军激战于龙门。李渊他用行动向众人证明了什么叫做将门虎子。地位荣宠的唐国公李渊居然仅带着十余骑出击。他连发七十箭,箭无虚发,一箭一个,硬是击溃了数千敌军,而且最后还从敌人的尸首上把这七十支箭完完整整地收了回来。
大业十三年(617),突厥再次兴兵犯境。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奉命迎击突厥。当时,隋军主力未到,兵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与突厥铁骑正面对抗。情势十分危急。紧要关头,李渊却镇定自若,毫不慌乱。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居然组织手下的小弟给突厥人表演射猎、赛马等文体活动。这让突厥懵圈了,竟然不知道李渊到底在做什么。李渊趁势反击,傻乎乎的突厥人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旧唐书》对李渊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高祖)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应该承认,这个评价基本属实。李渊兼任晋阳宫宫监的时候,就睡了皇帝的两个女人。当皇帝之前,他有五子三女,在当皇帝和太上皇的十八年间,他一口气接连生了十七个儿子、十六个闺女。列位,你们说李渊倜不倜、傥不傥?
玄武门事变那一天,李渊一下子就失去了两个心爱的儿子。按理说,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实乃人生一大悲事也,一个老人受此打击,应该是命不久矣了。但实际的情形是,李渊在事变之后,仍然开心快乐地活了九年。可见,性格着实豁达开朗。而评价他的“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也都是事实。要不然,史书也不会有“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的记载了。
李渊作为关陇集团的精英人物,是整合南北朝末期,将历史从分散走向整合的关键节点。李渊本是“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人,是一个老成持重,富于策略。在那个群雄并起,却能够最终获得天下,创立大唐,绝非平庸人物。后人对李渊给予了高度客观的评价: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非秦王之所可极也。只是晚年李渊却先后经历骨肉残杀,在无助之中万念俱灰,彻底输给了儿子李世民,在太上皇的无限凄凉之中黯然收场。
李渊的一生如同一张气象恢弘的画作,起笔高屋建瓴,气象万千,恣意纵横,只因最后无力举措,最终将这幅画的末尾以颓势结尾。李渊的“枯笔”之作,来自于亲情的困惑,或者是父爱在关键时刻难以作出选择的一种悲伤。遍看李渊的一生,其实还是满辉煌的。只不过这个辉煌正好处在杨广和李世民的过渡期。若是论飞扬跋扈与宏伟功绩,他自然比不了暴君隋炀帝。若是论开明和国力强盛,他也比不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可是若是仔细盘点,你会发现李渊的一生确实精彩非常。李渊出生于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便是荣华富贵,七岁那年便继承了唐国公的尊位。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自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能看出来他在隋朝朝中的位置是如何的鼎盛。
李渊成年后,性情洒脱豁达,穷的可交,富的可维,让他收获了极大的美名。这让他在朝中能够混的如鱼得水起来。而这一点也得到了杨坚的认同。毕竟是自己的亲戚嘛,再加上杨坚这个皇帝确实对李渊青睐有加,这就让李渊在前期隋朝中能够笼络一大帮人才。而独孤皇后作为长辈,更希望看到李渊不断的成长,这样就可以给隋朝后期的执政者培养一个好的帮手。只是他们没想到,最后覆灭隋朝的,不仅仅有农民起义军,还有这位好亲戚。
伴随着隋炀帝一系列政策的失败,民间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隋朝仿佛在一夜之间被各地起义军摧枯拉朽,隋朝各地的势力顷刻瓦解。而李渊如同高超的猎手,在这些人彼此耗尽实力后,他一直在太原观望整个大世,他要做最后的收官。当隋朝的天下走向没落的那一刻,这个隋炀帝的好表兄弟看准了时机,顺势而起。“大业十三年,李渊攻取长安,听说隋炀帝被杀,他还“哭之恸,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望哀乎!”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感觉到痛心的画面。只是戏份做的有点过了。
皇上死了,李渊敢不哭吗?为了报效隋朝,也为了让自己出兵显的合情合理。他立杨广孙子杨侑为帝,所有程序几乎如同隋文帝的翻版,自己做起了大丞相。这意思就是隋文帝当年要做的事情,我李渊也要做做。所以,在天下局势完全按照预想那样发展后,李渊正式宣布取代隋朝,成了唐朝的帝国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