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去世,无子。向太后(神宗皇后)与宰执大臣议立继位之君,宰相章惇提出:“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赵似;而向太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当依长幼为序,但哲宗长弟申王有目疾不能立为帝,“次则端王(赵佶)当立”。结果遭到章惇的反对,甚至“谓其(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向太后坚持立端王赵佶为帝,知枢密院事曾布首先附和说:“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执政蔡卞、许将也先后附和。于是赵佶被向太后、曾布等扶上皇位,是为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昏君宋徽宗,他最终将北宋王朝推上了灭亡的道路。
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向太后是个保守派人物,为避免政局如元祐时那样发生突然变化,章惇、蔡卞对向太后称颂神宗改革变法,章惇还说:“神宗政事如此,中间遭变乱,可为切齿。”向太后只得以“相公等皆神宗旧臣,且更与辅佐官家”,“官家性勤笃,必似得神宗”,以应付章惇等人。
此事刚过,即又因徽宗即位,属兄终弟继,在如何行丧和如何对待哲宗皇后刘皇后的礼仪方面发生争论。太常少卿曾旼公然提出依照宋太宗夺位后的礼仪进行,实是否定哲宗亲政后政事的信号,遭到宰相章惇的厉声呵斥,曾旼有恃无恐,“怒日:亦不是失职”。于是以宰相章惇为首的改革派,群起否定宋太宗对待宋太祖和太祖皇后宋皇后失敬的礼仪,争取以较高的礼仪对待哲宗和哲宗皇后刘皇后,提出“(太平)兴国中,(太宗对待)孝章(太祖皇后)故事,不可用”。章惇以神宗曾向辅臣说过,宋太宗对孝章皇后的礼仪,“处之太薄”。最后也是向太后说:“神宗每以孝章事为未安”,才决定对待哲宗和刘皇后以较高的礼仪。
这两次较量,表面上都是以改革派取胜结束。但向太后随后即起用韩琦长子、保守派官员韩忠彦为吏部尚书;为表示无所偏废,也起用改革派李清臣为礼部尚书。二月,又升韩忠彦和改革派黄履为执政,这大体上反映出向太后听政时期的态度。大同年四月,韩忠彦升任右相,蔡卞于五月间首遭贬为地方官,而保守派官员相继被召用,文彦博、司马光等三十三人恢复名位。
向太后在其意志得到体现以后,七月初还政于徽宗。同年九月,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宰相章惇,终于在保守派的攻击下罢相。十月,右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拥立徽宗的知枢密院事布升为右相。然而新旧两党相互攻击,有些官员则以为元祐、绍圣各有差错,应该调和矛盾以消除成见。徽宗即以“本中和而立政”以达到“永绥斯民”的目的,诏改次年为建中靖国。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去世,保守派失去后台。同年十一月,邓洵武首进绍述之说,劝徽宗继承神宗遗志推行新法,并进献《爱莫助之图》,认为群臣中没有能助徽宗绍述者,推荐蔡京为相,得到徽宗的首肯,诏改次年为崇宁,以表明绍述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