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权被视为至高无上,作为家天下的皇族传承,很少有人能够心甘情愿地放弃权力。因此,封建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阴谋、政变和流血厮杀。从夏朝一直到清朝,王朝更迭时常充斥着内斗和政治动荡。在这个过程中,新王朝的建立方式不仅包括了暴力推翻前朝的方式,还有相对平和的禅让过程。虽然禅让时前朝的君主通常并未有好下场,但这种方式相对减少了流血冲突的可能性。
如果非要挑出留学最少的王朝,个人认为隋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隋文帝杨坚几乎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篡夺了濒临统一的北周,为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巅峰时期——隋唐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基础。杨坚虽然并非西魏八大柱国出身,但自父亲时代起就获得了北周的重用,特别是在周宣帝时期,他作为周宣帝的岳父,在外孙幼年继位后通过禅让夺取了政权。
然而,杨坚的道路并不平坦。他不仅需要多次立下战功以获得重用,而且在周宣帝时期,他必须小心翼翼,时刻防范功高震主引发的危险。然而,当周武帝统一了大半壁江山之后,英年早逝,宣帝荒淫无度早逝,给了位高权重的国丈杨坚一个篡位的天赐良机。
在历史的演绎中,北周连续几代的帝王屡次发生意外,导致了国祚的短暂。武帝宇文邕开疆拓土后在北伐突厥中英年早逝,宣帝宇文赟虽然能够牢牢压制杨坚,但在驾崩时年仅22岁。这给了杨坚足够的机会,尤其是在宣帝驾崩后,杨坚通过矫诏轻松获得了辅政的机会。通过内外夹击,杨坚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禅让的戏码。
历史书写出了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画面。武帝宇文邕并未料到,他对杨丽华的决定竟然为杨坚篡位创造了如此有利的条件。在宣帝驾崩后,杨坚和宰相刘昉、郑译串通一气,通过矫诏成功获得了辅政的机会。随后,杨坚以观礼名义将有实力的宗室藩王拘留在长安,并以叛乱的罪名逐个除掉这些宗室王爷。杨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对外宣称“必族灭尔家!”。
在宣帝22岁驾崩时,杨坚已经准备就绪。伙同刘昉、郑译矫诏获得辅政的机会,随后通过叛乱的名义逐一清除了权力较大的皇族成员。这样的步步为营,为杨坚最终的篡位奠定了基础。当他得知外孙周静帝即位后,杨坚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劝进-坚辞-禅让”的一系列老套的登基戏码。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记载了这一历史时刻,杨坚几乎是轻而易举地通过这些政治手段夺取了皇位。尽管北周历经多次帝王更迭,但是每一代帝王都早早驾崩,为杨坚提供了充足的机会。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皇族宗室的制约,隋朝的建立变得势不可挡。
在经过对南陈的攻击后,统一的北周再加上篡位成功的杨坚,时隔数百年的大一统王朝——隋朝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然而,这一家之言也提醒我们,封建社会中,亲情在皇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无论是怎样崇高的父爱、外孙之情,在面对皇位时都成为了脆弱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