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近百年的血与火中走出的中国人民,终于靠着自己的双手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然而在时间进入六十年代之后,由于苏联与我国交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在敌视我国,这让我们曾一度陷入外交孤立的局面。
在这种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我国将眼光投入到辽阔的非洲大地上去。我国开始积极援建非洲落后国家,曾多次进行对外援助建设工作。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就是曾两度不远万里前往马里援建的建设者之一——凌伯棠前辈。
凌伯棠,1931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在这一年,日军蓄意挑起九一八事变,由于老蒋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百万东北同胞流离失所。而凌伯棠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度过的。
在凌伯棠7岁那年,1938年,广东沦陷。年幼的凌伯棠面对着国仇家恨,小小的心灵中便埋下了发愤图强为国效力的种子。十年后,17岁的凌伯棠正式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内担任校长。随后他加入珠江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建国后,凌伯棠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当地党校学习。随后他又投身于广东当地农村的土地改革工作,为战后的生产生活恢复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6年,凌伯棠担任中山县县委委员。1959年,升任为顺德县委书记。
特殊时期,凌伯棠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劳动,直至1969年才被恢复工作。1970年至1976年这六年间,凌伯棠前往万里之遥的非洲国家马里展开援建工作。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马里的经济建设惨不忍睹。仅仅只有2%的国土面积适宜耕种。这可难住了前去援建的援外组组长凌伯棠。在思前想后之下,凌伯棠想出来一个点子:种甘蔗。
由于马里绝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只有塞内加尔河流域附近的狭长区域适合人居住。而马里的气候正好适宜甘蔗生长。为了建设甘蔗田,凌伯棠每天带着人在沙漠中跋涉前行,他从建设交通道路开始,一点点将原始森林开发成田地,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工作。
就这样,在我国的援助下,一片片的甘蔗林在马里生长起来了,总面积可达6万亩,每天可生产糖1000多吨。这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收入。而凌伯棠也成为了马里的“中国英雄”,为我国在马里的声望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
时间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逐渐兴起。而凌伯棠也回到了他的家乡广东继续展开工作。1982年,凌伯棠在佛山担任市长。面对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凌伯棠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加紧推动农业改革的举措,他积极响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展开农业改革措施。
他改善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等一系列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在面对山区农户时,他大力推广果树种植,不仅提高了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还绿化了荒山,推进了广东的自然环境保护建设,实现了农民增收,环境绿化两方面的成就。
1985年,凌伯棠正式担任广东省副省长的职务。1993年,凌伯棠担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退休后的凌伯棠仍然投身于广东的扶贫事业工作,并担任广东的扶贫基金会长。2007年,凌伯棠因病去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