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因为长相、名字,本该点为状元的,却被“和谐”了
创始人
2025-06-21 20:02:03
0

我们所熟知的状元,往往被认为是学问、文章天下第一,但真正在殿试中被录取的状元却不都是如此,他们或因书法、或因长相、或因名字,可能在最后关头发生变故。

清末最后两位状元王寿彭和刘春霖都是因为名字好才中的状元,王寿彭名字寓意“寿齐彭祖”,他殿试之时正值慈禧太后在准备次年的七十大寿,主考官们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特地把王寿彭的试卷拔为第一,让老佛爷亲点。

刘春霖据说是殿试时恰好适逢京郊大旱,最盼甘霖,而原拟状元是广东人朱汝珍,因名字中有个珍字,慈禧又最恨光绪帝的珍妃,因此就一笔勾掉,换上本是第五名的刘春霖。

因为名字、长相好坏得失状元的例子在明代的确发生好几起。如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后第一次科举考试,本拟郭冲为状元,可是朱元璋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于是换成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以壮国威”。

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殿试,原拟第一名孙曰恭,问题是“曰恭”二字直排竖写怎么看都像“暴”字。永乐皇帝朱棣是以武力篡位的,对这个字特别敏感,力图在晚年树立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于是将第三名的邢宽拟为状元---“刑宽政和”,这个名字好。

清朝虽然不一定有因为名字而失去状元的实例,但因为名字被更换名次则确有其事。道光年间考生范鸣琼在殿试后进入前十名,然而在唱名时由于他的名字听起来很像“万民穷”,道光帝听了大皱眉头,说:“四海困穷,天禄允终。”于是将此卷移到三甲,翰林院也进不了,后来只当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小官。

在殿试后进士名次的安排上,不仅大臣们要顾及各种利益,有时候皇帝也要作出某种平衡。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殿试,原定状元为江苏人赵翼,榜眼为浙江人胡高望,探花为陕西人王杰。正常情况下卷子要皇帝钦点完再拆封,这科因御史奏改,遂先拆封。乾隆皇帝看到名次后,问阅卷大臣:“本朝陕西有无状元?”

大臣们回答没有之后,乾隆于是将赵翼与王杰的名次互调,使得王杰成为陕西唯一一个状元,而赵翼的魁首则被和谐掉了。此事赵翼在其笔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的科举中,殿试的鼎甲归汉人,这也是出于平衡考虑,因为旗人占尽便宜,如果再在汉人的科名上来争夺,未免会引起公愤。当然,一般来说也几乎没有旗人有争夺鼎甲的实力。

没想到,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蒙古正蓝旗人崇绮居然力压汉人夺魁,这让同治帝陷入两难。于是他将鼎甲三人名字放入筒中,进行抓阄,可是三次抓阄的结果都是崇绮,看来天意如此。由此,崇绮成为清朝唯一一个非汉人的状元。

如果一个考生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连得解元、会元、状元,成为“连中三元”,这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科举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连中三元”者不过十四人而已,其中唐代二人、宋代六人、金代一人、元代一人,而科举制度最完备、竞争最激烈、含金量最高的明清才各两人,明朝为黄观、商辂,清朝为钱檠、陈继昌。

连中三元诸位都了解,但还有一种“千年老二”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乾隆朝进士、曾官至刑部右侍郎的江苏人阮葵生著有笔记《茶余客话》,其中有一则“三试第二”的记载,讲到雍正元年进士南京人戴瀚乡试、会试、殿试都是老二,他为此刻了一枚印章自嘲:“让人出一头地。”

看来,那时考个状元,不但是要文章好,关键也还要看长相、名字等诸多因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千... 李斯自从与赵高合谋,将秦始皇之死秘不发丧,矫诏令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自杀,就一步步落入赵高的陷阱,最...
原创 《... 题记:近来追剧,不小心就看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发现剧中多数地方跟清朝实际情况非常相似,包括很多细...
原创 曾... 晚清四大名臣,每一位都堪称传奇。但曾、李、左、张四人中,论功勋和影响,还是首推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
原创 国... 十四年抗战谱写出无数英雄史诗,战士们的鲜血冲刷了过去百年的屈辱历史,也为祖国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官婉儿之死:才貌双绝却无政治...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暴卒,外界传言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毒手,企图学武则天临朝摄政,眼...
原创 皖...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发动一场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谁也没想到,哪怕有外敌侵略的情况下,他还敢冒天...
原创 此... 如果此人不死,三国早就统一了,哪里还有曹操刘备的事儿!你知道这个能一统三国的人是谁吗? 能一统天下...
原创 江...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在这群璀璨的星...
原创 按... 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
促技艺传承 助文化传播(暖闻热... 常 晋 【人物】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 【故事】王文旺出生于河北武邑县一个农村木工世家。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