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创建了私塾传授学问,门下弟子达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由于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统治者尊崇他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然而,即便是这位备受尊崇的孔子,也有一段人生中难以抹去的阴影。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孔子留下了污点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孔子从20多岁开始就渴望进入仕途,对国家大事充满关切,常思考治理之道。然而,由于时局不佳,各国正处于争霸时期,他的儒家学说并不受欢迎。因此,孔子带着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三年。在公元前515年,齐国大夫欲害孔子,孔子求助于齐景公,却遭到了拒绝。只能匆匆逃回鲁国。公元前504年,鲁国季氏家臣阳虎权倾朝野,孔子因不满他的所作所为,拒绝仕宦,隐居修撰《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再次带着弟子游历各国。然而,孔子在鲁国的生活并不顺遂,因为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少正卯。
少正卯是鲁国大夫,官至少正,以雄辩口才而闻名,被誉为“闻人”。在当时,他的声望比孔子高得多,甚至开设私塾吸引学生。由于讲课水平高,孔子的弟子多次前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在鲁定公十一年,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大司寇,却在上任仅仅七天后,将少正卯在东观处杀害,并曝尸三日。对此,孔子的弟子感到疑惑,质问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孔子回答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并列举了他的“五宗罪”:心险、行坚、言辩、记博、顺泽。在孔子看来,少正卯有迷惑众人、挑拨离间的能力,与被杀的华士一样可恶,不得不除之而后快。然而,少正卯是否真的罪该万死并不一定,这只是因为孔子代表儒家学说,而少正卯则代表法家学说,二者之间必然有矛盾。当时的鲁国虽然地小人弱,但国君却崇尚贤德,允许孔子杀死少正卯,也是对信仰法家的强大诸侯国的一种无声抗议。
尽管孔子被封为“圣人”,但他并非完美之人,也有私心。为了保护自己的学说,确立在鲁国的思想统治地位,他上任仅仅七天就处决了少正卯。尽管他事后辩解自己的行为,但这一事件成为他一生中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