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正式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清朝时期驻京武官之一,也是北京城内最显赫的要员之一。拥有三万左右的兵力,手握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等军警部队的统领权,成为京城除大内侍卫外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这一职位要求非常高,只有得到皇帝亲信大臣的任命,如隆科多、蒋临照等才能担任。
起源于清初的步军统领,最初仅统领满、蒙、汉军的八旗步兵,主要负责守卫京师外围的安全。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皇帝将原有兵部管辖的提督京城九门事务交由步军统领负责,官衔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康熙三十年(1691年),此职务又兼管巡捕三营,即中、南、北三营,官衔也相应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雍正七年(1729年),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宣武门内京畿道建立衙署。乾隆八年(1743年),五门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由九门提督管辖,用于京城暴乱、敌情、火灾等情况的告知。而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巡捕又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因此官衔再度更名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九门提督的权力巨大,职责方方面面。首先,他统领九门管辖,负责守卫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包括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以及内外守卫和门禁工作。其次,他统帅八旗步军五营将弁,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事务,周卫徼循,肃靖京邑。同时,九门提督还掌管巡捕五营,即中、南、北、左、右五营,负责外城七门的守卫和门禁,以及外城的武装警卫、侦缉捕查、诉讼及断狱等事务。最后,他还负责一系列杂务,如对京城街道的戒严、皇室出巡时的“清道”与“迎送”工作、白塔礼炮的鸣放与守卫工作。
这些繁琐而重要的职责使得九门提督在清朝的体制中地位显赫。他不仅是军事指挥官,更是类似现代警务系统的主管。在现代的职能对比中,九门提督可以被视为类似于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和局长的职务,但其地位和权力远远超出现代的警务官员。
在历史背景中,九门提督的地位也因其职责而逐渐升迁。初设时为正二品,嘉庆四年(1799年)升为从一品。这一升迁不仅是对其个人能力和忠诚的肯定,也体现了清朝对京城安全的高度重视。
尽管九门提督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辉煌,但在其权力之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由于其掌控的军警力量庞大,往往成为朝廷和皇帝手中的得力助手,但也可能滋生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在特定历史时期,九门提督由于地位崇高,成为当朝宠臣的代表,这进一步加剧了其职责的严峻性和社会影响。
总的来说,九门提督的职责和地位在清朝体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不仅是京城安全的守护者,更是类似于现代警务系统的主管,其权力和责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