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朋友读了我最近发表的《番镇——分裂的启示:中原王朝长治久安的最佳典范》一文后,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按照我的逻辑推演,应该是北魏的六镇制。更好。他的原话是:如果这么说的话,北魏的六镇制更好。
北魏军事城镇制度起源于北魏时期对整个华北地区的统一。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为了北防柔然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南对抗汉朝,在南北方向设置了军事城镇。为了加强防御,由于处于南北朝对峙的阶段,北朝实际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北朝手中。南部边境的军事城镇实力薄弱,作用有限。因此,军事城镇通常指的是北部边境的沃野。怀朔、乌川、复明、肉旋、怀黄为六。
然而,唐朝的封建城镇和北魏的军事城镇有三个非常明显的区别,从而决定了它们不同的角色和命运!
首先,两者成立的目的存在本质区别。
其次,两人的实力差距巨大。
北魏军镇的将领虽然掌握着军政大权,但由于当时北地发展不够,无论是粮食、军饷、军械补给,还是士兵的补充,都依赖北魏。魏朝廷并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唐代诸侯镇,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保持事实上独立的河北诸侯镇,经济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仅仅依靠境内的人力物力,就可以保卫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朝廷。一点也不落后。
北魏的军事重镇完全由朝廷控制,不受重视。鲜卑贵族子弟被派去担任镇将、军官,相当于事实上的流放。与他同在的,是正直侯白所驱使的;他一生升职、调动,但不是军事领袖;但前世留在京城的,都升为大官,留在镇上的,都被清朝隔开了。 ”
综上所述,北魏的军事重镇与唐代的诸侯重镇只是表面上的相似。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有很大不同的,自然不可能扮演同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