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朝有一句祖训:“无姻、无赔、无割地、无贡,天子守国,君亡国”。
这句话听起来很霸气,很多“名品”都用它来坚守自己的立场。但朱元璋听后可能会说:“我很高兴我的子孙如此成功,但如果非要我说的话,我真的从来没有说过这个……”
一、霸气宣言的由来
在这条“祖训”中,“不婚、不赔、不割地、不纳贡”是明朝的态度。 “天子护国,君王为国死”是明朝皇帝的个人意志。我们不妨单独来看一下。
前者确实有其出处,但在官方史籍中并无记载,也不是永乐皇帝说过的。据明代陈继儒编着的《宝岩堂秘闻》第十八卷记载,敖英的笔记小说《东谷梵岩卷一》云:
“吾朝之强大,远超古人,控制藏北、西域,无汉朝的博爱,唐朝的联盟,宋朝的年制钱币,无兄弟之礼。”敌人来朝贡,都会以礼相待。他非常仁慈和礼貌。”
敖英这句话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历任工部侍郎、礼部郎中。退休时,任四川右侍使。当时,嘉靖皇帝当政,明朝内忧外患。 “南倭北虏”屡屡侵扰边境。嘉靖虽潜心修道,任用奸臣,但仍能保住祖业:“吾许为可汗,遣使议和,索贡城邑,世宗不许,多次提出要求,却遭到拒绝。”
2. 国王之死意味着什么?
看看“天子守国门,君死国”这句话,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先秦时期虽有“君死国”之说,但其实质与后世有所不同。 《礼记曲礼下》云:“君为国而死,臣为民而死,士为制度而死”。总的意思是,国王必须死才能保家卫国,臣僚也必须保家卫国,竭尽全力。自己的责任。
乍一看,前三代(夏、商、周)的国王和贵族都是非常负责任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是一个以父权制度为核心的奴隶制社会。所谓的国王、王子、官员、学者等各种贵族阶层,自出生以来就享受着繁荣和财富,拥有无数的土地和奴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量。因此,当面临危机时,贵族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大家只知道享受而不知道贡献。即使贵族垄断了社会资源,也迟早会分崩离析。可见,“国王死在国内”实际上是贵族为了维持自己的圈子而提出的“约定俗成”的要求。
因此春秋时期很多著名的诸侯,如夫差、勾践、宋襄公、重耳、齐桓公等,大多都会亲自出征。但乱世以来,礼教崩溃,道德伦理体系的约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沦为阶下囚的王室后裔或亡国的国王,往往面临着相当悲惨的经历。
有的人在死亡面前能堂堂正正,留下一首慷慨悲歌;有些人不甘受辱,悲愤而死,激起祖国人民的共同仇恨;有的人假装拍马屁,忍受着仰卧的痛苦,但最终却是“勤劳之人,天意不负有心人,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安排前朝皇室就成了一个难题。正是在处理这一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案的比较中,“天子护国,王为国死”成为明朝皇帝的“专利”。
3、二王、三客也很香。
古代有一个规矩,叫“二王三克”。都说新王朝的建立是为了“兴亡一国,续无双天下”。新王朝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会对前朝皇室的后裔进行封爵。他们不仅会被授予封地,而且还被允许建造寺庙进行崇拜。一般来说,苗族后裔的前两代被封为“二皇后”;苗族后裔的前三代被封为“三克”。
这种现象在汉晋时期相当普遍。曹丕称帝后,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屯田万户。西晋建立后,献帝后裔仍为山阳公,魏元帝为陈留王;直到刘宋灭了东晋,山阳、陈留还在,又出现了一个零陵王,名叫晋恭帝。
这一时期之所以“二王三主”如此普遍,是因为曹魏成功地实践了“租界制”,这让他在保持儒家伦理制度的同时,成功实现了王权的平稳过渡。因此,后来的政权纷纷效仿。
除了这种解决办法之外,还有直接暴力的方法。就像名声最差的五朝十国一样,在乱世中,道德荡然无存,人们为了自己而杀人。致使历代苗族后裔大多遭到军阀毒害。鉴于此,宋朝把“正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振兴文教,提倡“以理服人”。
结果是什么?靖康之辱,惠秦两派无法自拔,受尽屈辱;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少年皇帝赵昺投海,十万军民也随之跳海而死。显然,游牧民族出身的金元人并没有讲“二王三轲”。赵宋苗族不但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且也很难好死。
这样一比较,老朱家的后人确实是非常可观的。
4、朱氏子孙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目标
皇帝护国并不是明朝皇帝的宣言,但却是他们始终执行的目标。
不知不觉,永乐帝迁都北平,五征蒙古,中路崩塌; “明朝战神”朱祁镇亲征蒙古,在瓦拉被俘。孙太后联合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万历三大战役”——宁夏之战、朝鲜之战、亳州之战,耗资巨大,但也让明朝名扬东亚。
明朝灭亡后,崇祯皇帝在眉山自缢身亡,践行“君死国”。明朝虽然灭亡,但宗族建立了南明政权,继续抵抗鞑靼长达18年。其中,有战死的隆武帝朱由简,也有跟随崇祯自缢身亡的邵武帝朱由衍。即便是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依然尊南明昭宗为正硕,坚守东南沿海。他不愧是忠义之士。
反观前朝皇室后裔,要么甘愿“躺卧”,接受贵族称号;要么甘愿“卧薪尝胆”,接受贵族称号;要么就是弱小易欺,受尽屈辱。相比之下,明朝虽然盛产“奇葩”皇帝,但大多都足够强硬,用自己的行动来完成誓死保家的野心,让后人感动不已。
近代以来,鞑靼人犯了很多错误。他对西方列强的奴颜婢膝和阿谀奉承,进一步凸显了明朝皇帝的强硬和骨气。试问,“天子守国门,君死国”怎么可能不成为明朝的“专利”呢?
作者:瀛洲海科校对/编辑:莉莉丝
参考:
[1]张廷玉等着的《明史》
〔2〕王文津对《礼记》的解读
〔3〕敖英作《东姑岩》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