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天贵福,是一个命途坎坷的年轻人。太平天国正处于覆灭的边缘,而他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时,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病故,15岁的洪天贵福陷入了这个早已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如果当时洪秀全没有突然病敝,洪天贵福或许不会被卷入这场早已注定的凄惨结局。因此,可以说,洪天贵福实际上是在为洪秀全买单,承担了太平天国的颓势。
湘军由曾国荃率领,围攻天京城。而在这个时候,李秀成和曾国荃正忙于对垒,未能顾及洪天贵福的处境。湘军的首领李秀成考虑着固守天京,因此并未着手突围。然而,李秀成对抗曾国荃的湘军并不占优势。曾国荃有曾国藩和清朝的支持,对于他来说,与湘军的对垒简直是小菜一碟。而李秀成陷于天京城中,如果无法得到有效补给,就等于是在自寻死路。在这种情况下,突围成为了李秀成唯一的生机,而死守天京则注定了失败。李秀成的失败,实际上是所有人意料之中的事情。
当天京城岌岌可危时,李秀成深知自己守不住,于是选择了逃跑。这也表明了他对太平天国的忠心。尽管“忠王”这个称号并非白赐给洪秀全的,但李秀成在关键时刻仍然表现出对太平天国的忠诚。他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母亲,将战马让给洪天贵福,自己则骑一匹已经疲惫不堪的马。虽然李秀成所骑的马在途中停顿,最终被湘军俘虏,但这并不改变他对太平天国的忠诚。
洪天贵福骑着李秀成的战马,奋勇向前。然而,作为一个15岁的少年,他缺乏经验,很快就被清军抓住。洪天贵福的被俘,揭示了太平天国已经无法挽回的命运。此后,他被处以凌迟处死,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声叹息。那么,为何慈禧会选择对洪天贵福实施凌迟处死呢?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过程中,金田起义引发了东南半壁的动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太平天国的战略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和覆灭。慈禧在接管清政权时,太平天国已经走到了末路。尽管她未能亲历太平天国的兴起和覆灭,但她对太平天国的深刻厌恶却是显而易见的。太平天国的崛起使清政府十几年来腾不出手,不仅经济受损,而且兵员折损惨重。洪秀全率领的“发匪”叛乱,给清政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也使得太平天国的罪名无法摆脱。而洪天贵福身为洪秀全之子,被认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部分,自然成为了清朝复仇的对象。
清政府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仍然面临着内外的叛乱。捻军在陕甘一带死灰复燃,回回也闹得相当凶猛。西域也不平静,浩罕汗国的入侵导致新疆沦陷。对于清朝而言,迫切需要稳定的局面,以便恢复战乱所导致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因此,清政府对内部的叛乱已经达到了零容忍的程度。此时,湘军活捉了洪天贵福和李秀成,意味着太平天国的覆灭。这一消息对清政府而言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将洪天贵福作为“敲山震虎”的工具,警告其他有叛乱倾向的人。
因此,洪天贵福之所以被处以凌迟处死,既是慈禧和曾国藩等人泄恨报复的手段,也是为了向内部和外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叛乱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尽管洪天贵福只是一个15岁的少年,他却因为身份的原因成为了太平天国兴亡的象征,最终承受了太平天国的覆灭和清政府的报复。这一悲惨的结局,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