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皇位继承通常遵循两个原则:立嫡长子或立最有能力的皇子。在清朝,有一个身世显赫的皇子豪格,他不仅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还是所有兄弟中最有能力的人。然而,他的命运却被亲叔叔多尔衮扭曲,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甚至妻子们也被瓜分。
豪格是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作为皇太极的长子,备受宠爱。从小,豪格便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因此皇太极继位后封他为和硕肃亲王。然而,皇太极猝然去世,未来继承人未指定,朝中产生争论。大臣们多数认为,无论是按立长还是立贤原则,都应由豪格继承皇位。然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也有一定势力,支持者众多。面对局势,多尔衮提出一个妥协方案,即由皇太极最小的儿子福临继位,但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因此,豪格不仅失去皇位,甚至连摄政的权力也被剥夺。
豪格对多尔衮怀有怨恨,在言语中表现得不恭敬。然而,当时清朝已经不是他说了算的时候,这些言辞被告发给多尔衮,导致豪格被剥夺王位。多尔衮对豪格的不满也让他在清军入关后,于顺治五年陷害豪格,致使其死于狱中。豪格的妻子们也在多尔衮和豪格的两个弟弟间瓜分。
直到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豪格才得以平冤昭雪,并重新被封为和硕肃亲王。然而,豪格的悲剧并未结束,尽管是清朝的功臣和皇子,但在前100年里他一直未能入太庙,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获准入庙。
这段历史故事反映出封建社会继承制度的复杂性和权谋之残酷。豪格身世显赫,却因亲叔叔的权谋而身败名裂,成为时局漩涡中的牺牲品。他的悲剧也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于皇权继承的不确定性和阴谋诡计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