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批评清朝科举:学问应看文章怎能凭书法打分?
创始人
2024-11-05 22:42:27
0

原标题:乾隆批评清朝科举:学问应看文章怎能凭书法打分?

我们前面讲到,咸丰登基之初,曾国藩给他上了一道奏折,分析了道光中叶以来,科举考试凭书法打分,不看内容的现象。

但这种讲求形式、不重实质的歪风邪气,真的只出现在道光中叶,曹振镛用事以后吗?事实上,书法取士之端,并非曹振镛首创,弊端由来已久,皆为司文衡者慵懒无能所导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位的高宗对这种现象深为不满,特别下旨进行了大力整顿:

“廷试士子,为抡才大典。向来读卷诸臣,率多偏重书法,而于策文,则惟取其中无疵颣,不碍充选而已,敷奏以言,特为拜献先资。而就文与字较,则对策自重于书法。如果文义醇茂,字画端楷,自属文字兼优,固为及格之选。若其人缮录不能甚工,字在丙而文在甲者,以视文字均属乙等,可以调停入彀之人,自当使之出一头地。……廷试读卷,自应取文义醇茂者,拔置上第。若策对全无根据,即书法可观,亦不得入选。”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特别强调了殿试中策论的重要性,因为策论才能真正考察一个人肚子里装了多少墨水。

书法文章俱佳,固然是上上之选;但对于文章出色,书法不太好的考生,则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应给予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而那些仅仅书法美观,文章无可取之处的,均没有资格点为翰林。

关于乾隆推行的这项改革,清人笔记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东巡,在山东举行召试,题目为“东方三大赋”。东方三大,即泰山、东海和孔林,其实是对应乾隆东巡的主旨。但因为这个典故比较生僻,全场除了一个叫秦瀛的考生以外,大家都不知典出何处。

乾隆看遍考官选出来的十份试卷,都不满意,考官这才禀报说有一篇文章符合题旨,但因为书法太差而落选。乾隆说:“顾学问如何耳,何以书法为哉了?”最终御笔圈定了秦瀛,授予他内阁中书之职,入值军机处。

所以说大家不要老是嘲笑乾隆,老说他破坏文物,农家乐审美,还写了四万首没人听过的打油诗,他的知识水平,比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要高多少。乾隆本身是一位英主,在鉴别真伪知识分子方面,是一点都不糊涂的,不像后来他的孙子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不过可惜的是,乾隆改革科举,并不完全是为了给国家选贤举能,而还有着其他的政治目的。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来,深知要想统驭中原,离不开汉人士大夫的帮助,但也担心过于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会反过来危及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所以顺、康、雍、乾四朝,在位的皇帝对汉族士子们都是一手拉拢,一手打压。

乾隆朝是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和言论禁锢最为登峰造极的时代,受文字狱牵连无辜受戮的人数不胜数。士大夫们动辄因言得咎,只能谨言慎行,莫谈国事。

没有了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也就失去了培育人才的土壤,这导致乾隆后期和嘉庆朝出现了人才的断档。嘉庆皇帝整天叹息自己身边无人可用,其实也是清朝长期以来钳制知识分子思想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回顾历朝历代,自秦统一六国后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便要数三国时期了。 三国时期,...
原创 他... 在晚清时期,动乱四起,在我们熟知的晚清重臣中,左宗棠是其中的一位。 他确实一辈子战功赫赫,最大的功劳...
原创 林...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公元1861年3月4日,白宫前的华盛顿国家广场,一位出身肯塔基...
历史文化纪录片《胡瑗》在宁首映 本报讯 (记者 丁宏波)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胡瑗》首映式近日在南京举行。 胡瑗,出生于江苏如皋(北...
原创 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封建帝王中比较开明,能够发奋图强的一个。他的政治,...
原创 隋... 文/四季文史 屈突通(557~628年),复姓屈突,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
原创 他... 一个从小被父亲抛弃的私生子,他却活出别人想追求的梦想。17岁封侯,19岁拜将。22岁封狼居胥,他这一...
原创 东... 日本在中国的烧杀抢掠作恶不断正是因为这个罪魁祸首东条英机。这个侵华日军的总司令在中国的国土上犯下了无...
原创 他...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一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一本《儒林外史》为我们揭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