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场决定性的海上对决。在这场战争中,大清帝国战败于新崛起的小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丧失了颜面,遭受了严重的辱国屈辱。然而,这场惨败并非终结,而是为后来的外交角力埋下伏笔。
日本人在夺取胜利后表现出过于贪婪和不可一世的态度,尤其是对沙俄帝国在远东的权益进行侵犯。这一行径引发了俄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不满,他们联合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归还辽东地区给清政府。这一回转使清廷感激涕零,中俄亲善的呼声高涨。
在甲午海战前,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病逝,由其子尼古拉二世继位。清政府为了观礼派遣了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沙俄。然而,俄国驻华公使认为王之春品级太低,要求改派高级大臣前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经过思考,决定派遣年事已高、德尊望重的李鸿章担任特使,以确保对俄方的应对。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即将举行,清政府为此紧急准备,派遣了李鸿章为代表前往观礼。尽管李鸿章儿子李结名义上被任命为赏带三品衔,但李鸿章本人的身份和使命都备受重视。
在前往俄国的航程中,李鸿章一行于1896年4月30日抵达圣彼得堡。对于李鸿章的到访,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表示重视,特命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全权负责陪同接待。尽管维特伯爵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但面对李鸿章的品味,仍然措手不及。
李鸿章的一举一动体现出中国官场的庄重和尊严。在一个吸烟的场合,维特伯爵设法安排一场隆重的吸烟仪式,但李鸿章的淡定和从容让他感到无地自容。李鸿章仿佛一尊菩萨,眼睛半眯,面对烟云缭绕,心如止水。这让维特伯爵感慨万分,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清王朝之所以败给小日本,与其排场炫耀、虚荣张扬不无关系。
这一段历史揭示了外交场合的微妙和文化之差异。李鸿章的淡定与维特伯爵的为难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在外交场合的底蕴和气度。这样的插曲使得甲午海战后的外交斡旋更为错综复杂,也反映了当时国际政治的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