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也看过很多场面恢弘的战争片,不少人和小编一样,脑海中肯定冒出过这样一个想法,古代打仗,冲在最前面的士兵肯定会要面对如潮水一般的敌军,必将凶多吉少,可为何他们明知必死,却还是奋勇往前冲呢?如果你知道真实情况,换你也会上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场面都没有电视剧当中的那么整齐划一,毕竟导演想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体现战争残酷效果,将场景改动得夸张一些。真实的战争,除非是要摆什么阵型,盾兵结阵或者是骑兵冲锋,大家都不是什么傻子,会分散的比较开来,避免集中被敌军的弓箭手射到。
那就更不用提热兵器时代了,成队成规模的冲锋,在战场上那就是敌人的肉靶子。但古代作战即便没有电视上那么夸张,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们伤亡率肯定也是最高的,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拼死作战呢?
首先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往往冲在第一排的士兵,基本都不会是家中的独子,古代人特别重视传承的问题,不会让那些需要继承家族延续希望的人冒太大的生命危险,同样那些有家室有老小的人,往往也不会安排在前,这也就保证了上阵的士兵不会有牵挂。
其次,每个队伍都有专门伍长所带领,他们身为指挥官,肯定是需要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前带着大家冲锋的,当第一排士兵看见自己的长官冲在最前面,自然而然也会跟上。
而对于那些冲在最前面的士兵,肯定是有着丰厚的奖赏,古代年轻人往往受到“大丈夫建功立业,就在当下”的鼓励,除去那些被强征入伍的,更多人是想要建立军功,博得一个封妻荫子。
因此古代封建王朝一套完备的奖赏体系就呈现了出来,秦朝是最先表明奖罚制度的国家,《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士兵们在战争当中斩首一个敌人,就能被授予一个爵位,能够享受五十石的俸禄。
而秦朝律法对爵位也有严格规定,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士兵也就有了作战的欲望和动力,拼死向前,历朝历代都参考了秦制,用以提升部队的忠心。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又有人云“好死不如赖活”。面对死亡,不少人自然会是恐惧,古代军队往往会有督战队的设置,他们在战场上监督士兵防止溃散,因为一旦前军逃散,那么后面的部队惊恐,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很有可能也会逃亡,参考东晋时期和前秦所发生淝水之战。
所以古代人也有设置大量的督战队,他们有权利对那些溃逃的士兵进行当场处置,中国宋朝的时候又叫参军,协助朝廷协管军武,督查将帅。
明朝时期,因为明英宗率领明朝主力部队被全歼,导致游牧民族长驱直入,直逼明朝京师,明朝大臣于谦亲自作为督军,率领各地过来勤王的部队出战,并且下达死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这样一来,将士们只能够死力向前,奋勇杀敌,最终获胜,相信大家了解原因后,如果你作为第一批上阵的将士,也只能够硬着头皮往前面冲了,不然畏战也会被身后的督战长官处死,往前冲说不定还能够立下一个战功,获得些许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