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叹。
李嵩,即后来的唐顺宗,是唐朝最悲惨的皇帝之一。他当太子26年,称帝仅186天,太上皇帝仅5个月就去世了。
如果他是一个愚昧的国王或者一个平庸的国王,上面的数字就足够了。但他恰好是一个极其忠诚和谨慎的人,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书法功底,还有非常好的改革意识和改革技巧。在唐朝中期,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他能够解决安史之乱后留下的问题,特别是他的父亲唐德宗没有解决甚至扩大的问题。这对于唐朝的发展稳定,对于唐朝人民的和平生活来说,一定是一件好事。
不幸的是,历史无法假设。
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只当了这么短的时间呢?
原因一: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病人。
李嵩即位不久,就中风了。要知道他已经45、6岁了,换到今天他就已经是中年了。结果,中风后,他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会说话的皇帝。
皇帝不能说话。无论他的身手如何,技巧如何,都很难表现出来。他也住在宫中,他所任命的亲信大臣都因为资历低而还无法升任大官。因此,他的改革措施只能通过宦官作为中介来实施。
这就埋下了隐患。唐朝中叶以后,宦官控制了皇军,势力很大。一旦勾结内外势力,便废立之。
原因二:最直接的原因是永真创新。
李嵩最重要的是推动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祯革命。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马”都是李嵩当太子时培养的年轻改革力量。不过,这群人比较年轻,底蕴不深,实力也不是很强;创新总是会得罪既得利益者。因此,在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反对,形成了反对李嵩的敌对集团。
我之所以把李嵩中风作为根本原因,是因为王叔文的改革实际上很注重方法,虽然措施和步骤不够流畅和战略性,但总体来说节奏合理,措施稳步推进,有效地。如果有皇帝的全力支持,那么创新就可以实施。李嵩的中风,使得变法在没有皇帝有效支持的情况下更加难以为继。最终,王叔文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永祯变法最终成为宦官和既得利益集团推翻李嵩的直接原因。
理由三:太子登基,以免李嵩退位造成混乱
强迫皇帝退位很少会导致混乱。
但李嵩退位时,太监却让太子提前登基。这在唐朝是有先例的,李隆基也是如此。因此,无论是知道内情的朝廷官员,还是不知道内情的普通百姓,都会将这次皇位更替视为一次合法的交接。
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李嵩的病情迫使他制定了退位养病的计划。李嵩和太子的关系也很好。他的退位也是支持儿子的一种方式。
因此,对于李嵩来说,这次退位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积极性。
可惜的是,一段变法对后来政局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