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的后代,在李承乾去世后,并没有被李治清理,而且继续为李唐皇室效力。
其中李承乾孙子辈的李适之在李隆基时期,做到了宰相,不过另一位李唐宗室皇亲李林甫陷害后,不久服毒自尽。
李承乾到底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有几个孙子?
一 长子李象有三个儿子
1李玭
官职太子詹事,追赠秘书监,右武卫大将军。事迹不详。
2李璥,齐州都督。
3李适之
根据房琯所撰《李适之墓志》,李适之去世时五十四岁。他去世于天宝六年(747年),可推断他生于694年,武则天延载元年。
他的官路是在神龙政变后,由于武则天大肆杀戮李唐皇室宗亲,李旦为了平衡朝局,开始启用李唐皇室宗亲。
李适之就这样开始了官途,起家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后在多地任职。
李适之能喝善饮酒,晚上大喝一场酒,第二天继续工作,一点不耽误。和贺知章、汝阳王李璡、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称为“酒中八仙”。
由于李适之在地方任职,官声很好,深得民心,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李隆基任命为修理河防的工作,治理谷水、洛水。修筑了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
《新唐书·李适之传》:玄宗患谷、洛岁暴耗徭力,诏适之以禁钱作三大防,曰上阳、积翠、月陂,自是水不能患。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署额。进御史大夫。
李隆基非常高兴,为李适之勒石记功,并拜为御史大夫。
739年,李适之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节度观察事务,在边陲立功。李适之趁势为曾祖父、父亲上表请求归葬皇陵,于是李隆基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都督、郇国公,追赠他的伯父李厥、兄长等人。
《旧唐书·李适之传》:开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亲遭则天所黜,葬礼有阙,上疏请归葬昭陵之阙内。于是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愍王,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俄拜刑部尚书。
李适之拜相是在742年牛仙客去世之后,接任牛仙客的左相,并且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授上柱国、光禄大夫,封渭源县开国公。
李适之做了宰相,不可避免的和李林甫起了争斗,可惜李适之斗不过李林甫,李林甫也是李唐皇室宗亲,其人对于权力非常热衷,掀起了好几场大案。
曾经李林甫告诉了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皇帝还不知道,而华山是李隆基的本命山,是王气所在地,不宜开凿,就这样李适之被李林甫摆了一道,从此李隆基不在信任李适之!
后来,很多和李适之交好的官员都被李林甫构陷,被贬官流放,吓得李适之赶紧上表改任散官!
746年,李适之被免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李适之以为躲过了一劫,可惜同年七月,就被李林甫弹劾结党,勾结太子李瑛,结局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
此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可以避免灾祸。宴请亲朋,于席间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为朋党,勾结废太子李瑛,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
第二年(747年),李林甫为了杜绝后患,依然没有放过他们,指使御史罗希奭害死了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各地官员一听说罗希奭之名,就惊惧不已。
不久之后,罗希奭前往宜春郡。李适之以为他也会被害死,于是惊惧之下,服毒自尽了。
二 李厥有两个儿子
1李昶,汉州刺史,左羽林将军。事迹不详。
2李旭,扶风郡守。
李承乾有记载的孙子有五个,其中李适之成就最高,官至宰相,可惜被权利争斗,吓得服毒自尽。其余孙子事迹不详!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