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大诗人苏轼,在《念奴娇》一词中,谈及石壁之战,全面都是在歌颂周瑜,而无诸葛亮。这与我们认识中的赤壁之战,有很大的区别。
“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都是诸葛亮的功劳,为何没有歌颂他呢!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真相,都被《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误导了。
看完《三国演义》,大家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印象,诸葛亮才是纵横三国,智慧超群的军事,而周瑜只是一个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年轻将领而已,否则也不会“三气”之下,就命丧黄泉。
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这样。
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刚出茅庐,年仅26岁,比周瑜还要小6岁,无论是从出身背景,还是从赤壁之战前后,两人的政治地位上来说,才华横溢、精明老道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这个时期,周瑜的风采,完全盖住了诸葛亮。
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正史中的周瑜,性格恢郭,是一位奇才。孙权都盛赞周瑜有“王佐之资”,东吴老将程普,从瞧不起周瑜,到后来感慨说到“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爵自醉”。
在关键人物上,都会出现如此的误差,那么赤壁之战,还有那些真相被掩盖呢!
第一,曹操的真实兵力
众所周知,曹操曾给孙权,写过一封恐吓信,号称手下有80万大军。
可是,这个80万是否属实呢?
周瑜给出了具体的分析,
当时中原能出征的兵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都是疲惫之兵,因此曹操能够真正作战的兵力,最多七八万,即使算上收编的七八万荆州人马,算起来,曹操的总体兵力,也只不过是24万而已。
其实根据以一些资料分析,周瑜的估计还是偏高,当时曹操手下兵马应该在十五万左右。
这个兵力,于东吴兵力相差很小,说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有点名不副实。
第二,赤壁之战与火烧赤壁,根本不是一回事
赤壁之战只是孙刘联军和曹军的一场遭遇战而已,而火烧连船之战,战场并不是在赤壁。
曹操在江南兵败之后,就脱离的赤壁战场,来到江北乌林驻扎。乌林这个地方吗,位于赤壁西南的长江北岸,与赤壁隔江相对。
这个时候,曹操采用拖延战术,对自己比较有利,而孙刘联军,不得不,尽快智取,获取主动。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曹操命令水路大军,沿江驻扎,水路互为犄角,准备挨过严冬,到明年楚天,在过江于孙刘决战。
秋风瑟瑟,战船晃动,导致很多士兵晕船,别说去打仗了,连兵器都拿不住。这个时候,从曹操下令,用铁链将船锁在一起,缓解战船的颠簸。
这一做法,被黄盖看透,于是建议周瑜,采用火攻,这才有黄盖诈降,火烧曹营之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火烧赤壁之说,是不争取的,应该是火烧乌林。
其实,赤壁之战,还有很多的疑点,比如“借东风”,按照当时的情况,东风并非主角。
总之一句话,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的揭幕大戏,有很多的历史真相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