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朱元璋正在武昌督战围城。突然传来消息,他的一位妃子胡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没想到儿子刚出生,朱元璋就收到了武昌被攻克的好消息。双喜临门时,朱元璋立即说道:
“子为长子,正是楚国之时。”
这个儿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
武昌原本属于楚国领土,后来朱元璋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立朱珍为楚王,赐予他武昌之地。朱元璋接到圣旨后,立即命人动工修建楚王宫。此项建设历时八年。据悉,楚王宫是参照南京故宫建造的。包含800多座宫殿、宫殿、祠堂、楼阁等各类建筑,相当于缩小版的南京故宫。
洪武十四年,17岁的朱珍正式成为诸侯。
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是非常疼爱的。毕竟,朱桢的出生是伴随着攻克武昌的好消息而来的。我们知道朱元璋死后,明朝有过一段非常曲折的历史,那么这个儿子后来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朱桢自幼才华横溢,端庄好学,而且很有谋略,富有远见。在成为诸侯之前,他跟随太子朱标进入文华殿,听儒臣讲课。入主诸侯国后,朱珍肩负起镇守武昌的重任。当然,如果其他地方需要帮助,他也会派出援军。
比如洪武十五年,湖南蛮族猖獗,朱桢率兵平定。洪武十八年,朱桢、汤和、周德兴前往贵州平叛,后来率汤和平定了湖南的叛乱。此后,朱桢也多次率军平息叛乱,每次都凯旋归来。
由此可见,朱桢是一个善于征战的人。他不但能带兵单打独斗,还能率领唐和、周德兴这样的将领。难怪连唐河都称赞他的策略。朱元璋知道后非常高兴,还称赞朱桢:
“唐河彦有打算,他是我的亲生儿子。”
可见,朱元璋在时,对朱珍是很器重的,连一众开国功臣都心服口服。然而,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决定降低诸侯地位,这激怒了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那么朱真在这次重大事件中到底是什么立场呢?
朱允炆即位后,立即开始削藩。他与自己的“智囊”齐泰、黄子成等人商量后,将第一个目标定为朱棣的弟弟周王朱姬。不久,朱矩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后又被召回南京入狱。
朱允炆针对周王的第一个目标是非常有目的的,他针对的是燕王朱棣。于是他在下令废黜周王的同时,还派人监视朱棣,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异常。紧接着,他一边试图削弱朱棣的军事实力,一边不断削减诸侯。湖南王朱白、齐王朱朱、代王朱珪、闽王朱朱相继被废。其中,湖南王朱白无法理解自己,竟然自焚身亡。
最后,朱棣决定以“清军侧”为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诸侯王就只有三个选择。一是去秦都,如谷王诸肃。他响应圣旨,率领三千士兵镇守金川门。当然,后来给朱棣打开金川门的就是他。
二是选择支持朱棣,比如宁王朱权。虽然有被迫的因素,但朱棣也向对方承诺:
“事情完成后,世界将在他们之间瓜分。”
第三种选择自然是保持中立。当时的封建国王大多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为什么?
因为无论你支持哪一方,你都不会感到特别安心。朱允炆虽然是明朝的正统皇帝,但年少无为,身边的儒臣只能纸上谈兵,着实令人担忧。朱棣虽然善战,有谋略,但毕竟是诸侯王。支持他就等于参与叛乱。
因此,朱真还是选择保持中立。对于像朱桢这样明智地选择自保的诸侯王来说,除了不敢随意选边站队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儿子,自然关心明朝,而不是某个皇帝。也就是说,无论朱允文还是朱棣谁当了皇帝,他们都会忠心侍奉,守护自己的封地。
不过按理说,这些诸侯王还是希望朱棣获胜,因为如果朱允炆获胜,他就会继续砍伐诸侯。毕竟连朱棣都输了,到时候其他诸侯王也不敢反抗,只能接受减藩的结果。
最终朱棣推翻了诸侯王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原本选秦王的谷王朱肃,后来帮助朱棣打开了金川门,却因为后来图谋叛乱,被朱棣废为庶人,驱逐出国,囚禁至死。
而即便是帮助朱棣的宁王朱权,也没有得到朱棣许诺给他的一半江山。相反,朱棣因为害怕他,就把他送到了南昌。朱全在南昌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了家人,他只能躲起来弹琴读书,就这么死了。
至于一开始就选择中立的朱桢,在朱棣即位后被封为宗仁府宗政。前面说过,无论谁当皇帝,这些诸侯王只要忠心侍奉就行,所以朱桢自然努力,朱棣也多次称赞他。每次朱桢奉命入朝,朱棣的赏赐都相当丰厚。
永乐二十二年2月22日,朱桢去世,享年60岁,谥号“赵”。同年7月18日,朱棣去世。之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朱珍的楚王之位由他的三子朱梦檀继任。
(参考《明史》、《明史》、《皇朝贡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