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危”为借口,在范阳叛乱,奉密旨进攻杨国忠。
在这场八年战争中,先后涌现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位叛军首领,因此这场叛乱也被称为“安史之乱”。因叛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故又称天宝之乱。然而,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场叛乱虽然只持续了八年,但大半个唐朝却被战争笼罩,大量人员流失,让唐朝由盛转衰。
据统计,当时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分别是:安西四镇节度使,兵力24000人,马匹2100匹;安西四镇节度使,兵力24000人,马匹2100匹;北亭节度使,兵力两万,马五千匹。河西节度使,兵力七万三千,马一万九千四万。陇右节度使,兵力七万五千,马匹万匹;朔方节度使,兵六万四千七千,马匹二万四千三千匹;河东节度使,兵力五万五千,马匹一万四千匹;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战马6500匹;平卢节度使兵力三万四千,战马五千三百匹。剑南节度使有兵力30900人,战马2000匹;岭南五州经使军有15400人。
到安禄山叛乱时,他可以调动十五万大军,其中精锐约八万。唐王在关中地区的军事实力看似强大,但由于长期养尊处优,无法与安禄山叛军抗衡。忠于大唐统治的西北精锐精英远在千里之外,无法解除大唐皇帝的后顾之忧。因此,叛军很快就席卷了半个唐朝,几乎推翻了李氏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