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牧氏》记载:武王伐纣时,召见诸侯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个诸侯,即“雍、蜀、强、卫、刘、鲁、彭、勃八国”。
其中,现在的排名可以不分先后,但古人一定是优先考虑比较重要的,那么排名第二的蜀国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问题是:《牧誓》中的蜀国从何而来?对此,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出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牧羊人的誓言》中的蜀国或许还牵涉到一个更大的谜团,那就是古三星堆王国后裔的下落之谜。
三星堆灭亡之谜
作为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文明古国,三星堆震惊了世界,留下了许多传说,但也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其中之一就是三星堆后裔的下落之谜。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古代三星堆王国可能存在内部分裂,或者是内部权力斗争,卷发族与辫发族之间爆发冲突,最终导致三星堆王朝的衰落。三星堆文明。
其中,三星堆青铜立像有卷发,也有不少类似人的辫发青铜像。现代学者研究分析认为,根据出土的两种发型,三星堆文明中至少存在两个民族。其中,卷发的大立人代表神权阶级,辫子的立人代表世俗王权。
然而,在金沙遗址时期,直立人物的发型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金沙遗址继承了三星堆文明,即部分三星堆人迁徙到金沙遗址,并在这里重新建立了政权。金沙遗址中有一些简单的青铜立人(这应该是分裂后实力下降的体现),但这些小立人的发型是辫子,而不是发髻。
三星堆的大站人有头发,金沙遗址的小站人有辫子!直立人物发型变化的背后,很可能是两股强大势力的内部斗争,最终导致了三星堆文明的分裂和衰落。其中成都金沙遗址是广汉三星堆的一个分支。 (下图为金沙遗址的小立像)
问题是:除了三星堆周边地区,三星堆的祖先还去过其他地方吗?陕西考古有重大发现,发现了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古代诸侯国。
陕西考古重大发现
1974年,在陕西宝鸡渭河南岸的汝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等地,考古发现了一批西周墓葬。这里埋藏着一个早已消失的古国,——宫宇国!然而,对博裕国和三星堆的发掘研究可以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例如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陕西共舆王国遗址出土了四耳方座的共舆薄桂。三星堆金杖上雕刻有弓箭、鱼、鸟。鱼被弓箭射穿。同样的模式也出现在金沙和金带上。
其次,在贡舆国遗址中,一种尖底碗形陶器十分常见,这种陶器是成都平原的特色陶器。那么远在宝鸡的贡舆国为何要使用成都平原的特色陶器呢?
三是贡舆国遗址出土了多尊直立铜像。他们和三星堆的人一样,双手抱成一个圆圈,姿势很不成比例,手势也很相似。
此外,还有青铜装饰品、兵器造型等,都具有蜀国风格。为此,著名考古学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卜公明确指出:“资料表明,三星堆人是贡舆国的主体民族。 ”。
其余备注
问题是,共舆国遗址属于西周,距离三星堆衰落、武王灭周还有一段时间。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简单。一些三星堆人的迁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逐渐发生的。上个世纪,陕西汉中城固县发现了许多商代晚期遗址。其中出土的尖底陶杯、陶高柄灯形器、三角辅助器等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极为相似。相似。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汉中是四川的北大门。蜀人出川、陕西人入川的最佳通道就在这里。因此,当一些三星堆先民离开四川时,他们的第一站无疑是汉中。
由此不难推断:古蜀有一支势力北上汉中,被冀州征服或受邀参与征商。因此,牧誓中出现了“蜀”。因其在征周过程中立下丰功伟绩,被封为“恭舆伯”。 ”或“于伯”,并迁居西周核心的宝鸡地区,与周人的重臣通婚等。不过,最终风雨兼程,共育国逐渐衰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尚书》、《弓鱼》:一个古汉字背后隐藏的古蜀神秘历史》、《卜公——三星堆考古:蜀王是否帮助武王灭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