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被鲁迅骂10多年,为何从不还口?晚年胡适:鲁迅是我们的人
创始人
2024-11-03 20:35:51
0

原标题:胡适被鲁迅骂10多年,为何从不还口?晚年胡适:鲁迅是我们的人

胡适和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两位伟大人物。两人都是开辟文学道路的先驱,但也有十几年的不和。鲁迅将胡适称为“反动不诚实的人”和“帝国主义的新一代崇拜者”。从1933年写信到鲁迅去世,他都没有原谅胡适。

(苏雪琳)

两人的文学交锋中,大部分都是鲁迅对胡适的攻击,但胡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驳过鲁迅的话。即使鲁迅去世后,女作家苏雪琳仍然在胡适面前骂鲁迅。

但胡适只是平静地说,周哥说得对,我们应该帮周哥洗刷冤屈,免得丢了面子。胡适的话很有趣。他说鲁迅是我们的一员,解决了鲁迅的恩怨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1、他相信鲁迅是他自己的一员,为什么?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恒才,1881年出生,本是一名学医的医生。但革命和危机接连爆发后,他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于是转而写文章。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狂人日记》。这部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开启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胡适。

(鲁迅)

胡适,又名石之,出生于1891年,他走了一条与鲁迅不同的道路。他选择出国学习,学习外国先进文明,这为他提出白话改造的主张提供了基础。 1917年回国,结识陈独秀并加入《新青年》。由此他结识了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文坛巨匠。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学识,与大家相处融洽。那时,他和鲁迅还是亲密的朋友。

(胡适)

周作人曾讲过一个关于鲁迅和胡适关系的故事:1916年,胡适从上海到北京后,立即跑到鲁迅在北京的绍兴会馆,各种喧闹声让鲁迅打开了门。门。鲁迅随后愤怒地走了出来,打开了门。看到来人,脸上顿时露出无奈又喜悦的笑容,然后请胡适进去喝茶。

喝完茶后,胡适说:“为了今晚的热身,我请一场客观话剧,在北大校园的主广场上,话剧叫《一生大事》,是学生表演的,但剧本是我写的。”胡适说这话时,脸上带着笑容,似乎是想给鲁迅一个惊喜。路浔闻言,也是有些感兴趣。他当即答应道:“我一定要看看这个。”

见两人聊得很开心,胡适杯子里的茶已经空了。周作人主动给胡适续茶,把保温瓶放到一边,突然说道:“胡老师来请我弟弟了。”

听了周作人的话,胡适看着窗外茂密的槐树说道:“不,这紫藤花亭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我一直惦记着这个地方。”说完,他左右看了一眼两人。周兄,眼里充满了敬佩和尊敬,尤其是对鲁迅。

从这次谈话可以看出,胡适和鲁迅的关系很好。两人是知己和好朋友。那时的鲁迅甚至可以容忍胡适的行为,在他面前打滚。

2. 这么好的朋友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这其实涉及到当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政治。没有人能逃脱政治的影响,即使是两个多年的挚友,两个站在文坛顶端的人。

实践之后,胡适转向学术理论,创立新月学派,而鲁迅则选择维持精神痛苦。在自言自语中提出和回答问题,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色彩。

两人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那时,两人依然会坐在一起喝茶,但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不了内心的疏离和冰冷。而这一切都源于鲁迅对胡适的不信任。

鲁迅本人曾说过,他对这些留学回来的人有一定的不信任。正是这种不信任,在两人的交往中造成了深深的沟壑。这种不信任可能来自于没有亲自出国留学的遗憾。这种遗憾在长期的交往和打压中爆发出来,化作难以抑制的愤怒,矛头直指胡适新月派文人。

胡适的新月派大部分是接触过外国思想的年轻人。他们无法忍受当时中国所流露出的顽固和颓废的气息,他们对中国的一切进行讽刺和评判。这正好打击了鲁迅的写作,鲁迅与新月党的矛盾逐渐加深。一段时间后,他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月社会批评家的任务》的文章。

他认为新月会的批评者喜欢仇恨和嘲笑,而且他们只嘲笑一种人,就是那些写嘲讽文章的人。新月会的批评者对现在的中国不满意,不仅对现在的中国,而且对未来的中国也不满意。他们是渴望成为西方的人。

此时,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一代文学巨匠被政治“绑架”了。这就是两位文学大师的差距。未来,这种差距将成为大陆与台湾之间重要的意识形态冲突。

(胡适与蒋介石)

直到此时,两人不再是以前一起喝茶的朋友,而是见面就转身的敌人。真正导致两人关系破裂的是对胡适的控诉。 1933年,一封匿名投诉信导致胡适退出“中国民权保护同盟”。鲁迅的脾气是出了名的顽固,他立即给胡适扣上很多帽子,贬低他一文不值。

但即便如此,十几年来,无论鲁迅对胡适进行多少次无情、有力的攻击,胡适都没有做出任何反应。鲁迅去世多年后,有人问他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还是很客观公正地说:“我们都不太喜欢文学创作,只有鲁迅喜欢做这个事情,他写了很多有趣的胡思乱想。”记录、各种各样的反思,但最重要的是他写了很多短篇小说。”

3、结论:

这是两个文坛巨擘之间的恩怨,但它所反映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悲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难选择自己的立场,只能受到那些政治团体的操纵。最后,他作为政治对抗的武器而死。

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悲伤,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他们都坚信彼此的文学立场。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默契。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向往的态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假... 如果当初我选择另一条路,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是当我们面临困境或是结果不甚如意的时候,常常会做的假设。...
原创 年... 在大清朝历史上,雍正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勤劳皇帝。 或许也是为了洗刷当年九子夺嫡时所引发的争议,他一生都...
专家学者齐聚杭州 共探章太炎学... 中新网杭州10月19日电(曹丹)10月19日,章太炎研究中心第二届小型学术工作坊暨《章太炎研究》集刊...
原创 原... 1912年2月12日当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在故宫宣读完退位诏书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终结,清朝的...
原创 这... 在我国历史上,我们听过太多的灵异事件,在这些事件当中,有许多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传说。正是因为人们对于...
原创 吕... 山东六国的遗民都在翘首以盼,嬴政不是子楚的儿子,而是吕不韦的儿子。那秦灭六国便不存在了,变成了六国灭...
原创 溥... 提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不会陌生吧。 一方面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是王...
原创 爱... 《清史稿》:“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是非论定...
原创 万... 万里茶道:从商贸古道到茶叶赋能的时代效应 作者/孙树恒 一、“片叶度关山——石头记万里茶路中国行(2...
原创 传... 说起“丹书铁券”,经常看小说演义或者是古装电视剧的想必都不会陌生,理论上来说拥有了这个东西那可真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