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力量也更强大了。他本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在士大夫中有极强的号召力,又在消灭宦官势力中出了大力。在军阀混战中,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在汉运将尽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建安五年(200年),这种冲突终于演变成为一场大战----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官渡之战时,袁绍方面是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因此,从曹操到孔融等许多人都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曹操谋士荀彧、郭嘉等为曹操分析形势,指出袁绍有政治腐败、用人不当、治军不严、性格外宽而内忌、遇事犹豫寡断等弱点,而曹军方面则与之相反,这些正是曹操的长处,从而给了曹操信心。他激励军队将士说:"吾知(袁)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心同袁绍一决胜负。
在战争中,曹操充分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采取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术。他先佯渡延津(今河南汲县东),似欲抄袁军后路,待袁绍分兵应敌,即迅速袭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斩袁绍大将颜良。然后循河向西,诱袁军渡河追击,又斩袁军大将文丑。然后主动后撤至官渡,阻扼袁绍十万大军达半年之久。最后,他采纳来降的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偷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杀守将淳于琼,焚掉粮食万余车。大将张郃等又在前线投降曹操,袁军军心动摇,全线崩溃,袁绍仅带八百亲兵逃回河北,余下万多袁军士兵被曹操坑杀。袁军主力在此战中消灭殆尽。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在以后几年中,曹操率军先后攻杀袁绍儿子袁谭、袁尚、外甥高幹,全部占有了原来袁绍的地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上一篇:晚清传统地方官书局的出版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