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史记都是公认的记载最准确翔实的信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内容之丰富、文采之斐然,当得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史记中的内容其真实性也很高,虽然不是百分百的准确,但谬误极少。
比如殷商世系表,一直以来学界都缺少足够的文献证据,不知司马迁到底是凭何写出。但随着近代考古工作的展开,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贡献,在商朝遗迹中发现殷人自己记录的世系和太史公所列惊人的一致。
但是在西晋的时候却曾经出土过一批春秋战国竹简,其内容与史记之内容相差极大,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就是《竹书纪年》。
其实,历史上三代之前的故事,像西周之前的故事因为缺少足够的文献资料,所以基本都是传说,如殷商世系,只能靠考古发掘了。春秋战国时候的事,因为有孔子所写的《春秋》一书,战国时则有《战国策》等书,所以拿竹书纪年与之对比,其内容可以互相补充,说明了竹书纪年具有很可靠的史料价值,甚至纠正了不少史记中的错误记载。像王国维、钱穆等史学大家,都用《纪年》来证《史记》战国史料之误以后,其战国记载事迹的真实性是有保证的。
可到了三代之前的事,竹书纪年却揭示了一个黑暗的真相,把史记中赞美的无以加复的禅让制度,用一种残酷的现实表达了出来,没有了温情脉脉、心系天下,反而只是黑暗的斗争。
史记里记载的是,古代圣君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政。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国家领导人。
在《竹书纪年》里,同一件事则被描述成了: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意思是说舜获得了权力,就把尧囚禁在平阳,还不让他的儿子与他见面,于是取得了帝位。
这个记载虽然黑暗,但是却更符合逻辑。因为在古代,各项礼仪制度并不完善,也没有完备的道德体系,所以实力最强者成为部落的大首领要比禅让更加可信。而且《竹书纪年》的内容不是孤本,像战国时人韩非子的《韩非子·说疑》里就有:“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的记载。商汤革命、武王伐纣都是毫无疑问的斗争,韩非子却把尧舜禹禅让与之并列了。可见,他也怀疑禅让的真实性。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是史官所记,其距离时间虽然比司马迁更近却距离尧舜禹依然很遥远,未必可靠。而且无论是魏国还是韩非子的韩国,都是三晋之地,倾向于法家思想,与儒家学说格格不入。儒家学说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禅让,在法家眼里真相就是黑暗的权力斗争。也就是说,他们记载的尧舜禹可能只是符合他们学说的形象,不一定是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