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正史,我们可能都会想到公认的“二十四史”。然而,当问及“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内容时,很少有人能给出完整的答案,大多数的答案都是“《史记》”、“汉书”、“后汉书”或“三国志”。
这四史,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都是民间编撰的史书。这种情况难免会让人感到奇怪:每一段历史都很重要,但为什么《三国志》之后的史书名气远不如前四史呢?
1、前四史与后二十史有很大区别。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二十四史是如何产生的。
—— 最早,“二十四史”被称为“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和《东莞汉集》。唐代,由于《东莞汉集》逐渐失传,“三史”成为《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唐代又增加了《三国志》等十史,成为“十三史”。同时,《三国志》之后的史书都是由历史学家或皇帝编撰的。它们是正史,与前四史的私人著述有些不同。
宋代又增设四史,称为“十七史”;元代又增编三史,成为“二十史”。明代增编《元史》,成为《二十一史》;直到清代,“二十四史”才最终形成。
读完“二十四史”的形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细节:前四史和后二十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修行的人不同。这个特性恰好是问题的关键。
《前四史》是作者经朝廷许可,采用官方书籍编撰而成,带有一些个人主观想法。作为官方史书,后二十史相对“客观”。
另外,负责修史的地方都是高级官员,比如宰相或者学士,也有一些是著名的文人和官员。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除了皇帝和参与编史的大臣之外,没有人知道内容的真假。
而且,正史书的作者大多是“挂名”的,用一个大数字来表达这部史书的重要性。这样的操作也导致后面二十史的学术价值略低于前四史,名气自然也比前四史要小。
史书的修订彻底从私人修订变为官方修订,这也将解释前朝历史的权力交到了皇帝和大臣的手中。皇帝和大臣想让人们看到的,就是人们看到的……
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被皇权所控制,这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后人学习史书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
2、《史记》的优点
民间修史与官方修史两种不同的编史方式,也导致了前四史与后二十史的评论与赞誉存在巨大差异。论赞作为一种文学艺术风格,与思想文化方面有很大关系。
前四史中的评论和赞扬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各有千秋。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的绝唱,无韵的离骚”,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知名度。他的评论和赞颂的形式和风格与他的政论和评经密切相关。
论政与注经是先秦以来讨论的两条发展主线。汉初,随着刘邦下令总结历代帝王得失、张学诚总结经籍历史、注解之后,政论、经注成为西汉时期的流行题材。
除文字外,经文注释也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判断是非、判案,成为当时社会的量刑标准之一。
司马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成《史记》的,所以《史记》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政治评论和评论。 《史记》中,几乎所有的评论和赞扬都是“自注”,即司马迁对其写作的目的和目的的说明。
这些“自注”完美地表达了司马迁希望通过澄清和分析六经及诸子百家的材料,能够正确处理天人关系,了解古今变化规律,对前人的事情做出褒贬评判,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可恶的写作目的。
这种赞扬之风,在这个充满议论潮流的时代孕育了成就,为后人提供了榜样。这就是为什么《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一部。
三、《汉书》的特殊性
至于对《汉书》的推崇,则与阐经论难的思潮密切相关。
在光武帝及后来几位皇帝的推动下,东汉王朝掀起了论难之风,涌现出一大批善于论难的人才。班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受到阐经论难的熏陶,而且善于讨论疑难问题。
在宫廷大事辩论中,班固多次因能辩疑解难而受到嘉奖,足见他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班固在注释《汉书》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来自于儒家经典中的一些观点。
另外,班固特别喜欢在《汉书》中总结、画出一些通则,这与东汉时期流行的讨论困难的归纳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独特的讨论困难的方式,让《汉书》享有很高的声誉。
四、《三国志》与《后汉书》的独特性
东汉末年,讲经的难度逐渐下降,以前的实质性文字变成了空话。加之战争频繁,注重个人灵性成为当时的主流趋势。
人们谈论的内容也从以前的经文变成了人的才干,讨论才干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诞生于这个时代的《三国志》评注,主要评价历史人物的才华和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名称。
比如,称刘备为“英雄兵器”,就是一种独特的赞美方式。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历史人物的形象,而且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用人的经验,弘扬了“尽其所能治理天下”的原则。 “运用”历史写作传统。
与前两部相比,《三国志》在评论和好评上更加独特,而且后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所以它的声誉自然更高。
论人才的风潮直到三国之初才被宣风所取代。玄谈风格强调知识渊博、反应敏捷、口才敏捷。不善于口才的人,就会用笔说话,写文章作为论据。
《后汉书》中的评论和赞扬都受到了这一影响。其中有许多著名理论和新颖概念的详细分析,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也正是这些巧妙的解释,增加了《后汉书》的知名度。
总结
纵观前四史的评论和赞誉,都各有特色,深入人心,必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近二十史的评论和赞扬却因流于形式而呈现衰落之势。
这可能与后来的社会环境不如前四史的思想活跃有关,但即使社会风气不变,修史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也是如此。历史学家很难有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社会风气的影响了……
正是这一重要变化,编史权从个人手中落到了皇帝手中,才导致前四史得以流传千古,令人印象深刻,而后二十史则被很少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