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一战中,李自成一败涂地,很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网友,最为关注的就是李自成为什么一败涂地,以及是否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丝生机?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以及可以做出改进的地方。
战争背景
吴三桂为了个人的恩怨,向驻守山海关附近的农民军发动袭击,杀死农民军数千。李自成决定武力消灭关宁铁骑,其率领大顺军20万,实际用来作战的只有13万人,而当时驻守山西以及河南等地大顺军达到40万人,因此李自成军队的兵力是相当分散的,这也是李自成不重视满清以及明军的一种表现。
战争过程
吴三桂派遣骑兵率先向大顺军发起进攻,大顺军用弓箭以及大炮对于敌人进行还击,瞬间铁骑死伤数千。并且刘宗敏亲自率领大军反击吴三桂的进攻,吴三桂从未想过大顺军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居然可以与关宁铁骑一对一的进行战斗。彼时,双方激烈战斗,伤亡均十分惨烈,之后吴三桂在兵力上处于劣势,逐渐无法与大顺军对抗。
持续战斗的话吴三桂定然会全军覆没,于是亲自到多尔衮大营请求清军出战。此前多尔衮远远看到了双方的激烈战斗,心里十分担心:如果双方联合起来,对于清朝将是极大威胁,坚守已有的土地都很困难,更别说攻占中原了。于是暗自庆幸两方现在是对手,便想继续消耗双方。
战争转折与结果
放任下去,吴三桂势必不支,多尔衮便派遣豪哥、鳌拜等人率领8万大军,从三路攻击大顺军,恰好大风呼啸,十分有利于清军进攻。然而李自成正在沉醉在击败吴三桂的幻想中,面对清军猝不及防。一上午的作战让大顺军十分疲惫,天气也十分不利,虽然拼命反抗但是依然处于劣势。即使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准备力挽狂澜,但是败局已定。战争以多尔衮军队伤亡无数,却步步紧逼,李自成主动撤退结束。
有人认为,李自成犯的致命错误是撤退,如果选择坚守,加上援军,胜负仍未可知。一场本来要胜利的战争却失败了,其中既有决策者的失误,也有一些历史偶然性。这警示我们:无论多么有把握,不到最后一刻也不应该放松警惕,意外什么时候都可能发生,时常保持警惕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