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何发明“中国停滞论”?为找补中国历史太长,真是抓耳挠腮
创始人
2024-11-03 08:08:05
0

原标题:西方为何发明“中国停滞论”?为找补中国历史太长,真是抓耳挠腮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欧洲人何以如此关注中国历史,为一个遥远的帝国究竟有多少皇帝吵得面红耳赤?伏尔泰并非不知道为什么。

他本人就试图运用中国历史批判基督教历史,建立世俗文化的世界史。

1、“中国停滞论”发明的背景

他以中国历史为起点写作《风俗论》,描述世界各主要民族文明的历史,是因为他感到,像博絮埃的《世界史讲话》那样将人类经历当作神旨的体现过程的历史,充满谎言。启蒙运动确立理性权威,“祛魅”基督教,首要的任务即是建构人本文明的历史意识,展示人类经验无限的多样性。

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历史不仅是我们今天理解的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基础或意识形态,构成西方现代性的基础。现代性首先是一种历史意识,它肯定现代,指向未来;它博定历史与历史作为人类存在的整体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就是世俗历史的自我确证观念。历史意识构成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基础,理性批判祛除了人类生活中的神旨,历史将在文明基础上构筑人类的新身份。这种身份认同是从人类主体的文明不断发展中获得的。历史意识中的进步核心为现代性提供合法性证明。

理性的建立、科学的倡兴、知识与财富的积累、风俗与制度的改善,人类从古代进人现代,再奔向未来。现代性意识在17世纪古今之争中确立,现代优于古代,进步观念出现在现代历史意识中,现代性精神结构就完整了。

只有在现代性精神结构中,我们才能理解西方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与热情。西方现代性意识自我确证,需要构筑人类存在整体的世俗历史,而构筑人类存在的世俗历史,又需要中国历史这个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现代性观念构筑中国历史形象,实际上有双重意义。这双重意义在从文艺复兴进入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观念转型中发生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西方现代性意识发现中国历史悠久的意义,以中国的自然法则或风俗塑造的世俗文明的历史,动摇基督教神学历史观念;然后是西方现代性意识发现中国历史停滞的意义,以中国历史停滞的他者形象,确立西方现代进步的历史观念。

这种徽妙转化的动机,来自西方现代性观念的转机,从怀旧的文艺复兴进入向往未来的启蒙运动。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

这个国家(指中国)已有4000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其法律、风尚、语言乃至服饰都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

伏尔泰的赞美中流露出令人怀疑的信息。中国历史悠久,但历史悠久的另一面很可能是历史停滞。在中国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历史中的中国。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先进的文明,而4000年后,中国的文明却并不先进。

如果说他们的道德、政治尚优越,在科学技术方面,至少已经落后于400年前还几乎都是文盲的西方民族。在中国,你总有一种感觉像是生活在过去,历史已经变成现实。

当历史悠久同时意味着历史停滞时,荣耀也就变成了耻辱。

2、找寻理想的对比对象

西方人在自己的进步中看到中国停滞,确定中国停滞的形象,目的在于肯定西方的进步。任何关于异域的思考都是隐喻式的。

地理大发现之后是文化大发现,前者是对异域的发现,后者是对本土的“发现”;前者是知识的扩大,后者是观念的变革。知识扩大的阶段在文艺复兴时代完成,伴随着文化观念变革的本土发现,则在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停滞形象形成了,进步的历史哲学也逐渐形成。

在西方现代观念史上,由地理大发现与科学大发现启动的进步概念,首先仅指知识的进步,培根相信科学将给人类带来幸福。

到启蒙运动全盛期,从伏尔泰、杜阁到孔多塞,进步的意义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乐观自信的精神中,成为一种革命纲领。19世纪的进步已不仅是一种历史规念,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尤其是加入进化观念后,进步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

西方人几乎在注意到中国历史停滞的同时,就开始思考其停滞的原因。

对于欧洲的思想界来说,问题已不在中国是否是一个停滞退化的半野蛮的国家,而是历史的进步在中国何以停止,中国文明失败的原因或许可以成为西方的警戒。

伏尔泰认为:

中国停滞的原因在于崇古心态与语言的障碍,“人们要问,既然在如此遥远的古代,中国人便已如此先进,为什么他们又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什么在中国,天文学如此古老,但其成就却又如此有限;为什么在音乐方面他们还不知道半音?这些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似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器官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他们所需的一切,却无法有所前进。我们则相反,获得知识很晚,但却迅速使一切臻于完善…如果要问,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为什么进步却微乎其微?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留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理,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语言是一切知识的第一要素。”

在伏尔泰看来,汉语太难了,人们往往学一辈子,连字都识不全,哪里还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科学?

3、“中国停滞论”可笑的理由

中国的停滞已逐渐成为欧洲的共识。但问题不是中国停滞,而是中国为什么停滞。启蒙主义者关心的不是一个遥远的帝国停滞的事实本身,而是这种可怕的停滞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普遍意义。

停滞的原因比停滞的事实更耐人寻味。

伏尔泰、狄德罗从文化心理和语言的性质上解释中国文明停滞的原因,文化主义是启蒙主义的特征,但不同思想家的看法与思路也不同。伏尔泰、狄德罗认为中国科学与艺术的落后造成历史发展的停滞,但他们承认中国的道德与政治还是优越的。

孟德斯鸠与休谟则有另一种观点、另一种风格。他们注意的是专制制度对中国历史停滞的影响。

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与专制政治使中国人精神萎顿,他们的法律、风俗,甚至服装,都千年不变。他们的教育不是教会人们如何思考,而是教会人民如何不思考,只服从。休谟从人性与人的心理因素方面研究历史中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但反对环境决定论,认为政治制度才是真正的原因。

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使东方人精神萎顿,造成中国历史停滞。

休谟论证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各个不同部分的水土和气候差异很大”,造成中国人精神个性的不是气候,而是专制政府,“一个辖地辽阔的政府在许多世纪以后,必将一种民族性格扩展到整个帝国”。

4、发现中国与发明中国

西方的中国形象与其说明中国,不如说明西方,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就是在研究西方的文化思想与社会心理。

西方一边在发现中国,一边也在发明“中国”。

停滞的中国并不是现实,而是西方为了确立进步观念与西方文明在西方化的世界秩序中的位置,而进行的虚构或发明。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指出,西方人在“永久大变动”的近代文明背景下讨论中国“相对稳定状态”中的进展,很难摆脱简单化与偏见。准确地说,中国历史也从未停滞过,只是发展变化的快慢速度与激缓程度不同。

康乾盛世150年,中国社会经济规模空前发展,人口翻了二倍,城市化进程也非常明显。弗兰克在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史学观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扩张,指出马戛尔尼访华前一个世纪里,中国的农业、商业和工业都有大规模的发展,不仅国内市场扩大,而且已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网络。

马戛尔尼在东亚看到一个“停滞的帝国”,实际上,他的西方中心主义与乾隆皇帝的华夏中心主义一样狭隘无知。1790年的中华帝国,仍具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内贸市场,国民生产总值仍为世界第一,人均收人也与欧洲国家平均水平差不多。如果说发展缓慢可以成立,停滞则无论如何也不是中国的现实。

西方“发明”一个停滞的中国形象,目的在于肯定启蒙主义的进步观念,肯定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逐渐形成的现代文明。

对这种新生文明的认同,必须同时建构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他者。时间上的“他者”为古代,空间上的“他者”为东方。恰好“东方”又代表“古代”,时空经验就统一了。

另一种相似的表述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用世界空间中的美洲、亚洲、欧洲代表历史时间中的未来、过去、现在。在特定文化观念中,某一异域形象的意义决定于它与本土的关系以及它在本土世界观念格局中的位置与功能。

5、为何需要一个“停滞的中国”?

西方“发明”一个停滞的中国的异域形象,不仅在进行西方现代文化的自我认同,也在构筑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中的世界秩序。

启蒙运动是西方现代文明自我意识自觉的阶段。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观念,就在那个时代奠定了。

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的进步图景,规划出西方观念中的世界秩序。

这是一种知识秩序,每一个民族都被归人东方或西方,分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这也是一种价值等级秩序,每一种文明都根据其世界与历史中的地位,确定为文明或野蛮,优等或劣等,生活在东方与停滞在过去的民族,是野蛮或半野蛮的、劣等的民族;这也是一种权力秩序,它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扩张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野蛮入侵与劫掠将成为正义的进步的工具。

启蒙主义者信仰进步,将历史当作人类的存在方式,将停滞与进步当作历史的尺度。世界中每一个民族文明的性质、价值与命运,都要经过这一尺度的衡量。封闭与停滞意味着野蛮与灭亡,只有向着未来不断进步,才是希望。

千年不变的历史是一种可怕的景象。中国形象从历史悠久到文明停滞的这种变化,完成于启蒙运动后期。

17世纪末欧洲最博学的思想家莱布尼茨热切地希望通过传教士了解中国的科学与道德,18世纪末一般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相信,中国只有迷信,没有科学,孔夫子的哲学都是些千年不变的陈词滥调,中华帝国是个停滞腐败的半野蛮国家。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最初提出历史进步的阶段与社会组织理论,认为中国与印度属于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例外,它们并没有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而是停滞在过去,不断重复、复制,延续到今天。

人类历史是进步的,而中国与印度却是停滞的,反历史的。

一个世纪间,西方文化视野内的中国历史形象,反面的、文明停滞的特征逐渐掩盖了早期发现的“文明古国”的正面意义,西方人认为中国文明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其肯定性的历史悠久,而在于其否定性的历史停滞。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1787年)中,试图对中国形象中历史悠久与历史停滞两种模糊不清的意义做个“世纪评判”,他说:

“…不管中国这个奇特的民族形成历史有几千年呢,还是有更多或更少一些年代,这对于人类历史学家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种历史的形成过程确实存在,并且我们在其缓慢的历史进程中,感觉到了阻碍它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的因素,那也就足够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相关内容

原创 ...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抵达白宫,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
2025-04-22 18:09:35
“五一”旅游市场全景解码:...
江苏靖江游客可以通过AI规划旅游行程“五一”假期将至,旅游市场持续...
2025-04-22 16:05:16
5·19中国旅游日 | 今...
4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5·19中...
2025-04-22 14:06:22
中国之城|歙县:一座没有屋...
  新华社合肥4月22日电 题:歙县: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派文化艺术馆...
2025-04-22 10:36:08
文化中国行丨“老树”发“新...
湖南常德河街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复原老河街风貌,将这里打造成湖南...
2025-04-22 09:35:15
共赴春日之约 感受中国之美...
严 冰 龚煜煊 管诗雨 图①:北京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在花海中。...
2025-04-22 06:34:44

热门资讯

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 原标题: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嫁给唐睿宗,一女李隆基养母 窦孝谌有墓志...
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 原标题: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解决德川家康?结果被他反扑 提及万历年间...
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 原标题: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
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 原标题: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名小卒,多年后成为匈奴克星 题记 中原和...
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 原标题: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的密码 《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
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 原标题: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张“不要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
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 原标题: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时,晋王朱棡所起的作用 前言:《...
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 原标题: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在哪?谈家桢:有人认为这是统战需要 19...
西北野战军5名纵队司令员,哪个... 原标题:西北野战军5名纵队司令员,哪个人战绩最强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我...
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 原标题: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居然是兄弟,秦始皇应该叫赵政! 秦国和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