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年是忽必烈最低谷的时期,因为他的弟弟蒙哥汗对他产生了怀疑,派左丞相阿兰达勒来考察他。经过这次检讨,忽必烈暗中发展的汉权崩溃了,他自己也成了闲散的皇子。
忽必烈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境地,是因为他暗中任用汉人,修建了“小金库”。蒙哥镇压他,也不是他的错。
蒙哥继位成为蒙古大汗时,不仅得到了拔都的帮助,还得到了弟弟忽必烈、旭烈兀的大力支持。因此,当蒙哥掌握了实权后,他立即将管理中原的权力交给了忽必烈。
1250年,忽必烈开始大力招揽人才,一方面集结兵力,另一方面加紧对南宋的进攻。
但是,聚集在忽必烈身边的人是谁呢?他们大多是曾受金朝聘用的汉族官员。其中以张德辉、姚恕、刘秉忠最为著名,他们都有治世之才。忽必烈招揽了他们,他们拉拢了更多的汉人,引起了蒙哥等蒙古贵族的不满。
因为,在他们看来,辽国、金国、西夏国都是因为大量使用汉族人才而变得衰弱和腐败的。忽必烈大量使用汉人是蒙古帝国的腐败,极有可能导致帝国的灭亡。
例如日耳曼人对欧洲文明的入侵。再比如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入侵,甚至满清随后对明朝的入侵。这些例子都证明,在技术超越发展之前,先进文明不一定具有武力优势。
受到警告的忽必烈并没有认真对待。在接触汉族官员后,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蒙古的汗位继承制度存在很大缺陷,每次战斗都伴随着流血和实力的削弱。
在姚叔等人的暗中支持下,忽必烈加速培育自己的势力,不断招募汉人,并秘密扣留河南、陕西等地的财税,设立私人“小金库”。与此同时,他还加紧筹建都城。上都市位于滦水长江流域、龙港长江沿岸。汉族官员认为,两者共同构成重阳节,是最吉祥的地方。
此时的忽必烈已经充分展现了他招揽人才的帝国野心,这让追随他的汉族官员充满了干劲。此次选择开平定都、建设商都的意义不言而喻。
1256年,听闻谣言越来越多的蒙哥汗勃然大怒,命左丞相阿兰达勒调查忽必烈。这次检讨不仅几乎消灭了忽必烈秘密培养的所有汉族官员,还没收了他所有的私有财产和赋税。
忽必烈就像一只爪子被拔掉的老虎。他只有皇子的躯壳,已经没有了与蒙哥抗衡的实力。
侥幸逃过一劫的姚叔劝忽必烈尽快回蒙古见见蒙哥,以示大度。虽然蒙哥想夺走忽必烈的全部权力,但兄弟情谊还是战胜了对权力的渴望。然而,蒙哥手中掌握了兵权,决定亲自征讨南宋。
蒙哥将士兵分两路,一路杀向南宋。可惜他的东路军首领塔察儿实力不够,只顾烧杀抢掠,几个月未能攻下一座城池。蒙哥大怒,解除了塔察儿的职务,代之以忽必烈。
蒙哥是一位出色的草原政治家,能够将草原管理得井然有序,但他绝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他选择了忽必烈极力回避的川蜀路线,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哥哥更有能力。自负的蒙哥亲率大军,如火如荼地入侵,一路直逼重庆钓鱼城。
一代神童蒙哥于1259年8月11日在钓鱼城断剑去世。
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后既高兴又悲伤。在聚集双方兵力的同时,他与南宋奸相贾似道达成了“口头和平”协议。此时,他的思绪已经飞回了草原。因为他的弟弟阿里不正打算夺取大汗之位。如果回去太晚,他就会失去一切!
按照草原的传统,阿里布格继承了托雷家族的大部分势力,奉命镇守监察国。
面对弟弟,忽必烈很难指望蒙古人来帮助他。他的未来取决于投靠他的汉朝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