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开始发展厚葬文化传统。希望能在逝者的坟墓里安放更多的物品,以表达他们的哀思。当然,在古人看来,其中一些物品除了通用的金银首饰外,在当时并不算特别珍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却成为了宝藏般的存在。
比如,古墓中的竹简、古籍,可能是因为墓主生前喜爱读书,才与这些生活用品一起陪葬的。然而,在历史的今天,那些珍贵的古代文献却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那些当年不起眼的小东西,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然而,在古墓葬考古活动中,有一件事让专家们非常头疼,那就是如何保护古墓葬中的文物。一般情况下,那些陶罐、金银器皿不怕氧化,即使历经千年也能完好无损。但其他文物如果保护不当,很可能会因氧化或其他因素而遭到破坏。
其中有两个是最特别的。其中一幅是古墓中的壁画。这些壁画刻在古墓的墙壁上,在墓穴因隔绝空气而被封闭后仍保持原状。但一旦古墓被打开,随着新鲜空气的涌入,在氧化的作用下,这些珍贵的壁画就会瞬间变暗,直至模糊。
另一种是丝绸面料。丝绸织物被损坏的原因与壁画类似。在氧化的催化下,那些珍贵的丝绸织物将在短短几分钟内化为灰烬,不让考古专家后悔。
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在郭沫若的主持下,万历皇帝的陵墓被挖掘出来。由于经验和保护措施不完善,里面很多珍贵的丝织物立即变黑氧化,最终报废。
在考古活动中,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一种东西是不能轻易触碰的,这就是大家已经不再熟悉的鸡蛋。至于为什么不能碰,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这些深埋在地下的蛋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化。即使是最柔软的刷子也无法触及它们,因为一旦触及蛋壳就会破裂。
第二个原因是考古学家的责任感。古墓里的一切都有它的历史或者文化价值,所以我们只能保证万无一失。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不去触碰这些风化的鸡蛋,尽可能彻底的清理掉,让人们感受到当时古人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