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自大、轻视对手,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舆论界就是这样的态度
创始人
2025-05-30 06:05:47
0

原标题:狂妄自大、轻视对手,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舆论界就是这样的态度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甲午战争的成败似乎没有任何悬念。在溃败之后,对整个清朝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不仅使得洋务运动所有的成果都化为了乌有,同时也加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对全国人民是一种精神上的深层次打击。

可在甲午战争之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朝上还是朝下,都没有任何人意识到这一点。花费巨资组建的北洋舰队,在此时终于派上了用场,许多媒体还纷纷做了展望。可如今回过头来再看清朝当时的舆论界,会显得格外讽刺。

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主演这场“小丑剧目”的也正是清政府自己。自大、散漫、蔑视等等,这也注定了北洋舰队最终会败得如此彻底。作为一个大国的主力军,最终也成为了天朝上国民众嘴里的“罪人”。

天朝上国、藐视一切

日本在德川幕府二百余年的统治下,显得格外黑暗,可面对西方列强的炮弹,日本觉悟了。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彻底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经济方面更是紧跟世界资本主义队伍。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宣布着:我们日本正在逐渐强大。

可在清朝统治者眼里,中国地大物博,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国家不仅开始走向衰败,官员也开始时没了“脑子”。即便日本已经如此强大,他们当时还认为“我中华海防已三十年,创建海军亦七八年,武备修举,足以永靖海氛”。

这不就是一只“菜鸟”吗?随时想拿捏就可以拿捏的,用得着提防他的发展?殊不知当时日本的舰队已经实现了军事工业化。就拿最普通的火炮来讲,北洋舰队的船只十分钟可以发射一枚,而日本的速射炮,40秒可以发出10发炮弹。这和“活靶子”有什么区别……

清朝舆论界

其实我们话说回来,北洋舰队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相信有很多人不知道,真的是我们清朝到了这种发展的地步了吗?错,仅仅是为了自保。《申报》作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对全世界的国家都保持着高度关注,其中就包括日本。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渗透朝鲜,中日双方矛盾激化。《申报》对日本的警惕也与日俱增,开始呼吁清朝加强自保,捍卫自身的利益。可清政府还是认为,日本并不是一个强大的角色,不必做这种多余的“动作”。直到后来有人说战事不可避免,北洋舰队才得以组建。

谁曾想这支落后的舰队组建后,清朝统治者像是“眼睛”也迷失了。他们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如何处置甲午战败后的日本:“追日人计穷力竭,婉转求成,我国家……先索回台湾所欠兵费五十万两,末乃索偿我此次所耗兵费若干。有一不从,再全师压其境上……”

甲午战败

掏心窝讲,这些报道有民族感情、以壮声威的意图,这无可厚非。可在清政府眼里,他们就打心底儿瞧不上日本。这种思维弥漫在整个清廷上下,严重影响了外交判断和决策,同时也影响了自身的应对和备战,战败也是必然的结局。

在战争开始之后,清军几乎完全丧失了主动权。特别是黄海海战和平壤战役,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降维打击”。这样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民众怨声四起,可怕的是清政府还在“掩耳盗铃”,欺上瞒下,维护自己的统治。

之所以失败,在品史君看来,清政府的“根子”就是烂的,盲目的自信也让自己成了砧板上待宰的羔羊。试问,在这种舆论风气下,一个国家如何发展?战争如何赢得胜利?从他们自身的态度来讲,清朝最终的结局似乎就是可以预见的。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怎... “曩者,天弃金、宋,历数在殿下祖宗,故以鞑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国与民为主,传及百年,至于殿下。古者帝...
原创 诸... 乍一看,诸葛瑾除了是诸葛亮的哥哥什么都不是,但诸葛瑾混得真的不比他弟弟差。而孙权明明知道诸葛瑾无能,...
原创 将... 文人打仗,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其中,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就发生了清明节休战的事情。 1864...
原创 孙...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认可孙权最高的评价。其实,在曹操之前,袁术还评论过另外一位孙家儿郎,他曾...
原创 他... 众所周知,南宋是被元朝灭掉的。1276年,元朝大军抵达临安城下,南宋朝廷被迫出降。三年后,元朝将领张...
原创 十...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一幕深深吸引了观众,然而,为何最终轮到关羽斩杀华雄呢?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
原创 白...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长平之战赵军主帅赵括,靖难之役时南军主帅李景隆。在军中,主帅的影响力非...
原创 拿... 事件简概: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在欧洲范围内爆发了一轮大规模的反法战争,历史上的反法同盟战争...
原创 张... 有人说“大帅府一宅,民国史一半”, 这里所说的大帅府,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帅张作霖的府邸。 张作霖被...
原创 顺... 在顺治皇帝临终前,他做出了一项创举性的决策,即选任了四名亲信大臣辅佐幼帝,并在遗诏中特命这四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