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量
刘邦有胆量,贪生怕死之辈成不了大气候。项羽事前并不知道刘邦来,因此没有做好打算。刘邦得知项羽备兵要攻打他,因此及时主动地去找项羽外交,目的是化解这场灭顶的战争,他的目的实现了。赴鸿门宴是刘邦大智大勇的体现。
赴宴尚有生机
刘邦知道项羽一定要杀自己,如果不去,自己的兵力肯定会败给项羽,那自己一样会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项羽相信刘邦没有二心,不敢和项羽争锋,让项羽知道刘邦的忠诚,所以刘邦准备在鸿门宴让项羽对自己消除戒心。同时刘邦又拉拢项伯,就和项伯约定为亲家,让项伯在项羽面前给刘邦说情。这样去了鸿门宴却有生还的希望。
算准项羽不会自己
刘邦有可能捏准了项羽不会杀自己才去的。项羽的心思在鸿门宴上表现的很清楚:觉得刘邦首先灭秦是个对手,可是杀了他又让天下人看不起。所以项羽本身就很矛盾,这也是后世评价项羽妇人之仁的原因。如果只是矛盾,那项羽也不能饶了刘邦,关键是项羽是贵族出身,对面子看的很重。本来项庄舞剑要杀刘邦,项羽也没管。可是樊哙进来质问项羽:刘邦出生入死立了大功,为什么大王不赏反罚?一句话把项羽问的哑口无言!这种事项羽不想干,面子上过不去。
其实我们想想,把项羽换成刘邦,那妥妥的要杀人。樊哙要问刘邦:你怎么杀有功之臣?刘邦肯定说:有什么功?明明是想占据关中,自立为王。正要抓他同伙呢,你来的正好。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区别,也正是因为刘邦知道项羽身上的贵族习性才敢去鸿门宴。
其实项羽军在“巨鹿之战”前不过5万人,其中还包括“英布”独立纵队2万人。即“巨鹿之战”前,项羽直接可以指挥的部队不过3万人。“巨鹿之战”后,项羽军自身伤亡惨重,随经扩军。最多是项羽本部4到5人,英布独立纵队3万左右人。而刘邦军10万,是项羽本部的两倍多。是项羽窃取“诸侯联军”的威视,迫使“刘邦”妥协,接受“裁军”并退出关中的。项羽是不是“鸿门宴”的最大赢家。那三十多万各国联军都有自己的“王”,并不是完全听命于项羽,包括英布也是以“楚王”为最高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