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唐代中期最大的浩劫持续七年零四个月,损失惨重。所涉士兵超过四十万人,将领数十人,死伤平民无数,自此之后,唐代元气大伤,经济中心发生转移,连带着西部失守。
公元763年,祸患平定,唐玄宗退位,以太上皇身份入蜀,太子李亨登基,在这之前,是于马嵬坡下绞杀杨贵妃,杨国忠被分尸。
唐朝自从开国以来,安定繁荣,物阜民丰,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场战役来的突然,如同场瘟疫。可是对于唐朝中央,祸根却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深种。
唐初尚武,自李世民开始,辽东地区,吐谷浑以及突厥全境均被平定,中华土地上从南北朝开始,达到了大一统局势下又一次全盛。游牧民族为了向大唐表示敬意,以“天可汗”称呼太宗皇帝,这后来成为唐初一个标志性名词。
唐玄宗开始,施行别具特色的地方管理系统:在全国开设十个军镇,认命九位节度使,管理边境。所谓
北朝时期,西魏的大权臣宇文泰为了迎合多国争霸的目标,首创
发展到唐玄宗时,以
到742年,安禄山已经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西一带),手握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理由从范阳起兵,仅用一个月,拿下河北山西大部分地区。
但是按理说,唐玄宗即便获得消息稍晚,军事实力还是占据优势的,仅仅调度过来镇守潼关的人马就足有
答案却相当简单:安禄山用计,唐玄宗中计。
在安史之乱的高潮阶段,唐玄宗先是听信谗言,把主将封常清,高仙芝斩首。后任命
敌人的计策没能骗过守城将领,却骗过了唐玄宗,加之有宦官等人在旁边怂恿,皇帝逐渐失去耐心,急令潼关出兵。
那一场战役里,安禄山于狭路设伏兵,诱敌深入,后又投以火石。潼关的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活下来8000人,将军哥舒翰成为俘虏,后被安庆绪所杀。
得知门户被破以后,唐玄宗命陈玄礼整理六军,带着皇亲国戚家眷财务弃宫而走,长安失守。
安史之乱可谓“教科书”版本的战役。于安禄山、史思明而言,灵活运用“设伏兵”之计;于唐朝中央决策者,却是把军中大忌都犯全了:听信谗言、疑心手下、临阵换将、冒然出击……
且说这老皇帝一行人,颤颤悠悠来到了马嵬坡,说没有方寸大乱,那是假的。好在
肃宗火速任命李光弼,郭子仪为主将,后又遣快马急招西域守兵回京勤王。不到一年,长安、洛阳均被收复。
史学家说马嵬坡是一场计划已久的“政变”,李亨就是想把父亲逼到角落,交出权力。
但说实在的,政不政变已经没什么所谓了,因为在那时候一切早就脱离了唐玄宗的控制。这也难怪,为什么明明一场浩大的战争史,到了马嵬坡,就成生死诀别的爱情故事了。因为在政治上,彼时玄宗已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