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名夏:建议“留发复衣冠”,被顺治皇帝处死
创始人
2025-05-29 02:02:07
0

原标题:陈名夏:建议“留发复衣冠”,被顺治皇帝处死

顺治十一年(1654年),吏部尚书陈名夏建议:“留发复衣冠,天下太平”,顺治帝大为恼火,将其处死。儿子陈掖臣,杖责过后,流放宁古塔。

崇祯十六年(1643年),陈名夏参与科举考试,在殿试中斩获第三名,成为“探花”,授予兵科给事中。

1644年,李自成率军东征,崇祯没有百万两犒赏三军的银两,不接受李自成的“条件”,京师陷落。

崇祯皇帝很有骨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宁可到煤山自缢而死,也不肯屈膝投降。

崇祯自缢,许多大臣也纷纷效仿,追随先帝而去,其中就包括陈名夏。

陈名夏准备好三尺白绫,找到一棵大树,却被家人救了下来,没有“如愿”。

识时务者为俊杰,陈名夏很快就投到李自成的“大顺王朝”阵营中,继续在兵部任职。

李自成不是朱元璋,不会建设王朝,又缺乏魄力和眼光,无法约束刘宗敏等骄兵悍将,惹恼了吴三桂。

“怒发冲冠为红颜”,吴三桂联手多尔衮,打开山海关,清军就此入关。李自成被横扫,在湖北九宫山被农夫打死。

“大顺”灭亡,清军入关,定鼎燕京,陈名夏又投靠清朝,给摄政王多尔衮献策,开始了飞黄腾达的历程。

陈名夏,江苏常州人,少年成名,多才多艺,在士大夫中名气很大。此外,陈名夏很熟悉官场的“生存法则”,在清朝官场混得风生水起。

多尔衮雄心勃勃,一直想谋取帝位,陈名夏看得很清楚,便建议多尔衮称帝。多尔衮假装训斥陈名夏,却提拔他为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六部尚书之首,清朝为了巩固统治,六部都是分设“满汉两职”。陈名夏,担任的是汉职吏部尚书。

谭泰,满洲正黄旗人,起初支持肃亲王豪格继位,反对多尔衮。豪格暴毙后,谭泰转投多尔衮帐下,成为铁杆亲信,担任满职吏部尚书。

谭泰作战能力强悍,到处理政务不行,也不善于搞人际关系,只能靠陈名夏处理吏部的事务。陈名夏政务能力强,对谭泰也敬重,故而谭泰支持陈名夏,两人关系非常好。

索尼,满洲正黄旗人,起初与谭泰在一个阵营。后来,谭泰转投多尔衮麾下,索尼则支持皇太极一脉,两人分道扬镳。

谭泰、索尼是劲敌,陈名夏跟他们的关系都很好,还称兄道弟。不得不说,陈名夏是官场的老手,很会来事。

1650年底,多尔衮暴毙而亡,陈名夏能巧妙处理各种关系,没有受到牵连,虽说他支持多尔衮。

对顺治帝而言,陈名夏是个人才,若是能为自己所用,对大清是好事。可惜,陈名夏太会来事,让顺治起了杀心。

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原因何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官之间拉帮结拜,相互倾轧,在内斗中灭亡。

清朝入关后,明朝末年的“派系之争”延续下来,且势头更盛。满蒙勋贵、辽东“旧人”、“北方人”、“南方人”,四大势力相互倾轧。

张煊,山西介休人,崇祯年间进士,明朝御史,后投降清朝,继续担任御史。

1651年,张煊弹劾陈名夏、洪承畴、陈之遴,说他们在选拔官吏时偏袒南方人,有“抱团”之可能。

陈名夏、洪承畴、陈之遴,都是南方人,张煊则是北方人。如此,张煊的奏折就非常有杀伤力了。

收到张煊的奏折,顺治帝正在外面打猎,便让满达海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联手各部门进行调查。

满达海告知顺治,张煊所言“属实”。谁知,谭泰不服,他偏袒陈名夏,便提前去面见顺治帝,说张煊“诬告”,理应处死。

顺治回到京师,再次召开会议,谭泰不顾皇帝情面,大声嚷嚷。史载:“咆哮攘臂,力庇党人”。

谭泰的鲁莽,让顺治帝不满,虽说最终处死了张煊,也让顺治对谭泰、陈名夏失去了好感。

都知道,顺治帝能够继位,是多尔衮、豪格两人相持不下时,满洲八旗内部相互妥协的结果。

顺治继位后,受够了多尔衮的压制,还称对方为“皇父摄政王”,可谓是丢尽了脸面。

陈名夏、谭泰是多尔衮的亲信,本应该低调做人,却如此嚣张跋扈,岂能容忍呢?顺治看来,明末的乱局,不能在清朝重演。

张煊被处死3个月后,顺治追究多尔衮的罪责,下令处死谭泰。

1653年春,陈名夏对“任珍案”的态度模棱两可,没有明确表态支持皇帝。顺治想放了任珍(明朝降将,担任总兵)一条活路,并暗示刑部官员,但大家不给面子。

陈名夏不表态,顺治很不满意,说他“首鼠两端”,岂能辅佐皇帝。此后,陈名夏更不受待见。

1654年,顺治一改往日作风,穿起了汉服,以及明朝皇帝的“冠冕”。此外,顺治的发型也发生改变,仿佛判若两人一样。

顺治的“变化”,让陈名夏看到了希望,便对宁完我说:“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宁完我,辽东“旧人”,与陈名夏关系不好,便将此事告诉顺治,并列举其他罪名。

顺治本就对陈名夏不满,此时陈名夏又“揣摩圣意”,留发、复衣冠,岂能容忍呢。

廷议时,许多官员为陈名夏打抱不平,陈名夏也不认罪。除了“复衣冠”外,陈名夏不承认其他罪名。

陈名夏的申辩无效,被判处斩首之刑。顺治于心不忍,改为绞刑。陈掖臣,陈名夏的儿子,被押送京师,杖责四十大板后,流放宁古塔。

史载:“名夏诸罪状皆实,谳成,论斩,上命改绞。掖臣逮治,杖戍。”

陈名夏,清朝吏部尚书,多尔衮暴毙而亡后,本应该急流勇退,归隐山林。可惜,陈名夏不懂得这个道理,还将明末文官倾轧的作风延续下来,最终被顺治处死。

参考书目:《清史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佛慈制药:公司目前已在兰州市投...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在健康茶饮市场方面,公司和全球各家奶茶店有合作关系吗?有...
原创 王...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然而,在他辉煌的战功背后,隐藏着一个让秦始皇心疼而又无奈的秘密——一个“恶...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是林徽因的父...
原创 为... 我国古代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制度,就是科举考试制度,它始于隋朝。有了这个制度,做官不再是被推荐或者家族传...
原创 清...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充满曲折和悲情。在晚清时期,实际上的统治者是慈禧,她...
原创 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创立了不同的学派,培养了众多的门徒,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原创 宋... 公元976年10月20日,赵匡胤被发现于万岁殿内离奇猝死,一天之后,赵光义在没有任何文字遗诏的前提下...
原创 为... 宋朝曾有两次结盟灭敌的尝试,却在这两次行动中引火烧身,导致最终被对方所灭。 第一次是金国和北宋的“...
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三位... 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能够全身而退、得以善终的将领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三位这样的名将——王翦...
原创 刘...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于华夏大地,并相互争斗的历史刻画的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