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临死时后悔当初追求做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是错误
创始人
2025-05-28 21:02:19
0

原标题:曾国藩临死时后悔当初追求做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是错误

1863年,快接近55岁的曾国藩通过11年的苦战,把太平天国的焰火彻底扑灭,终于把天王洪秀全骨灰用炮轰到天上,并接报幼天王洪天贵福举火自焚,掌管政权的忠王李秀成也成了阶下囚。一度使清朝政府朝不保夕的这帮人,真可谓是一网打尽,所有隐患全部消除,这个世界真正进入了太平天国盛世。然而,那天晚上,他却辗转反侧,一夜不能睡眠,思索着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

他盘算着自己手上的资本,有直辖湘军部队十二万多,以湘军名义在各省的募集的乡勇,可大约有20多万,自己占领并能控制的地盘比洪秀全的疆土还更大,凭借这样的力量,能不能学习历史上的几个人物呢?

一是学习唐太祖李渊。趁热打铁,一举攻下北京,扶持小皇帝同治实行改革,然后找个合适的基会,让傀儡儿皇帝,依样画瓢玩个禅让仪式,然后诏告天下,自己建立新的王朝是上顺天意,下达民心,解决合法性问题。

二是学习宋太祖赵匡胤。干脆先来个黄袍加身,一路北上,武力拿下都城,直接建国,恢复汉室的正统地位,也是顺应民心之举。

三是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控制军权,把那些不听话的割据势力荡平,位极人臣,自己坚决不做皇帝,要做就做皇帝的爹。

四是学习三国时的刘表、孙权他们。干脆自己占领这块地盘,先稳住政局,然后再图北伐,解决小皇帝的事情。

然而,一向谨慎的他,当这些方案逐步形成的时候,又被自己的推断一一否定。觉得当前自己和他们所处的境地与上面的那些人都不一样,都更危险,一是清朝政府对他早已有防备,不仅在天京周围布置满蒙重兵,他们这些打太平天国不行,但可能内耗还是有能力的;其次清朝这时也有一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极强,曾活捉过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等;三是湘军内部的派系已经逐步形成,经过长期征战下面的那些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典型的是李鸿章的淮军已经自立门户,有有7万人之众,是清一色西式装备,战斗力要强于湘军;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有6万人,也跟自己不是同一条心的人。

同时,自己带领出来从湖南老家十多年时间打到这里的一些子弟兵,也是人心思归,不想提着脑袋再干下去。还有那些洋人通过这些年的征战,他们一致的态度就是把听话的满清扶起来,不想再立什么新君,他们毕竟是想在华做生意多赚钱,并不想年年起来生灵涂炭,要是得不到洋人的支持,战端一开,他们的坚船利炮,威力无穷,自己非常危险……

更重要的是自己年纪已经55岁,对自己的身份他知道,还是有病体缠身的,如果时间倒退十年,可能就会有这种雄心壮志,如今也就差不多行将就木。

刚把这些想完,天已经亮了,最后思想斗争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自立门户!这是他非常坚决而且丝毫不能退让的决定!

湘军重将彭玉麟来密信劝进:"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湘军将领们来了一次群体请愿要他表态。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三十多位湘军的高级将劝进,他回一幅对联说"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回绝,表明决不贸然行事。

直到六年以后,曾国藩临死时才后悔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他终于想明白清朝的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其实是凭借的是运气。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是不能影响大势和结果的,近期最终是要灭亡的。可惜他早走一步,没有看到这结局,死时六十一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杨少华账号中午仍带货,曾为儿子... 7月9日下午,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从知名相声演员苗阜以及天津相声主持人小佀那里获悉,享年九十四岁的相声大...
原创 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喜欢用火。比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兵等等事迹。然而火烧藤甲兵是...
原创 东... 公元770年在秦、郑、晋、齐等诸侯的护卫下顶住洛邑(今河南洛阳洛邑),就这样东周建立了。东周(公元前...
原创 少... 荀彧,这个名字常常被人念错的三国谋士,一生不遗余力地辅佐曹操,堪称德才兼备,最终却郁郁而死。 过去看...
原创 史... 我们人类打过的这些仗第33期 中国、法国从地图上看分处亚欧大陆两端相隔万里,但是历史是奇妙的东西,可...
原创 高... 历史长河中,明朝是一段引人入胜的篇章,令无数喜欢历史的人为之着迷。然而,有人对明朝的评价却颇为低迷。...
拍卖征集:中国瓷杯|从青瓷到珐... 在中国数千年的瓷器发展史中,瓷杯不仅是日常饮器,更是工艺、审美与文化的缩影。从质朴的青瓷到绚丽的珐琅...
原创 作... 不要以为当上皇太子,啥也不干,等到老皇帝去世,就一定能成为皇帝,历史上当上皇太子,却没能成为皇帝的人...
原创 朱... 朱元璋赏朱棣个橘子,朱棣连夜逃跑保住一命!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出身卑微,白手起家...
原创 治... 四川人孙国友跪地痛哭向老天呼喊求水的事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但人们的看法和评论却是两极分化,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