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糟糕的北齐王朝,居然有一位绝代仁君?
创始人
2025-05-28 20:32:19
0

原标题:那个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糟糕的北齐王朝,居然有一位绝代仁君?

(齐文宣帝高洋 形象)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这一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召集了朝中素有才学的大臣们,坐而论道,谈论经史子集,太子高殷肃立旁听,收获良多。

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文宣帝意兴阑珊,到晋阳(太原)旅游,临行之前,把军国大事全都托付给了太子高殷。

高殷头一次监国,经验不足,于是跑去找大臣许散愁请教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敢问先生,人生在世,要如何谋生?

大臣许散愁是个文艺青年,思索片刻,回答道:

人生在世,有很多种选择。

在我精力旺盛的青年时代,我从来不沾染男女情色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我相信,读书越多,人越充实,更会变得胸有成竹,所以不管未来如何变幻,我都十分自信自己可以应对。

太子听闻,感叹万千,俯首而拜。

通过以上这两件事儿,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北齐王朝的这位太子爷,是个勤学谦逊,心怀仁善之人。

太子心中有爱,日后必为贤君,于民于国,这似乎都是一件好事儿。

但对文宣帝高洋来说,儿子的仁善在他的眼里,反而变成了一种懦弱。

(太子高殷 形象)

北齐并非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南方有南陈雄踞,隔壁有北周对峙,北方又有柔然和契丹时常滋扰,如此险境之下,若不能铁血无情,手段强硬,何谈天下太平?

于是,皇帝为了锻炼太子的胆量,培养太子坚韧冷酷的性格,时常要让太子在刑场亲手处决犯人。

剑非饮血不开其锋,人非历事不堕其志。

太子恻然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北齐书·卷五·帝纪第五》

杀人对皇帝来说很容易,因为齐文宣帝在历史上本就恶名昭彰,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狂魔,但手起刀落砍掉这些犯人的头,对这位一向温和慈爱的太子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太子举起屠刀,颤颤巍巍,挥动几次始终不能下手,皇帝大怒,抬起马鞭狠狠地抽了太子三四下。

这一抽不要紧,太子紧张过度,又被父亲打骂,居然落下了心悸的毛病。

过分的心悸和担惊受怕引发了大脑神经紊乱,语言功能受损,自此,太子说话开始结结巴巴,再也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了。

皇帝育有五子,除太子高殷外,另有太原王高绍德,范阳王高绍义,西河王高绍仁,陇西王高绍廉四个儿子。

太子有了口吃的毛病,讲话结结巴巴,以后当了皇帝,难免有辱北齐国风,所以皇帝大可另选继承人。

但北齐王朝的前身是东魏,东魏则是从北魏分裂而来。

百余年间,无论北齐,东魏还是北魏,一贯施行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废长立幼在朝廷上的士大夫们心里,无疑是取乱之道。

(北齐大臣 形象)

高洋是一代暴君,上屠皇亲贵胄,下斩文武百官,没有他干不出来的缺德事儿,但在皇位继承制度上,他却不敢轻易忤逆众人。

皇帝曾经试图想要废立太子,另选继承人,但这个苗头一旦露出,立刻会招致北齐官员们的坚决反对。

自己平时纵情声色,耽于享乐,大臣们都习以为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只要一提废立太子,群臣必然愤慨,有严声斥责的,有痛哭流涕的,更有要以头撞柱,拿性命相搏的。

皇帝实在是不明白,选谁当太子,让谁来继承皇位,其实归根结底,是高家自己的事儿,这些大臣们不过是给自己打工的,为什么会多管闲事儿到如此地步?

其实,大臣们管的不是闲事儿,是祖制。

在士大夫们眼里,既定的规章和制度是他们毕生都要追随且守护的东西,这是他们生而为臣的信条,也是支撑着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有人守护金钱,有人守护土地,有人守护物品,而大臣们守护的东西不是实物,而是一种意识形态。

换做往常,谁反对自己,皇帝直接杀掉就算完事儿。

但此时不如以往,杀掉一个反对的大臣,还会有下一个。

杀掉一群反对自己的大臣,还会有下一群。

如果杀戮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皇帝势必要杀尽,杀绝这朝堂上所有的大臣。

但如果皇帝杀光了反对自己的所有人,那么他还会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么?

恐怕不是了。

于是,皇帝屈服了,他最终还是把皇位留给了高殷。

天保十年,公元559年,齐文宣帝高洋饮酒过度,暴病而亡,太子高殷即位,史称齐废帝。

冷眼横刀求我道,奸雄有泪向西风。

(北齐王朝)

老皇帝死了,北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殷登基之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内政,也不是外患,而是他的两位叔叔,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

父亲齐文宣帝虽然在道德方面有很大的瑕疵,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位仁兄在治国上是一把好手。

老皇帝高洋在位时,北齐经济繁荣,社会发展,领土更是一度扩大到长江沿岸。

相比同时期的北周和南陈,北齐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那个时代中最闪烁的存在。

这也就是说,齐文宣帝高洋留给高殷的,是一把天胡的好牌。

政权并无瑕疵,所以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只在堡垒的内部。

自己的这两位叔叔,位封亲王,拥兵自重,势力庞大,无疑是对皇权极大的威胁。

高殷虽然仁善,但却不是傻子,他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不抓紧制衡住这两位野心勃勃的叔叔,自己这皇帝的位子,是永远坐不稳的。

于是,皇帝找来了自己的两位亲信,尚书令杨愔和尚书左仆射高归彦。

三人连夜开会,最终商议出一条计策,那就是,撤销高演和高湛的亲王位份,改封刺史,逐步瓦解他们的势力。

(高归彦 形象)

这是一条钝刀杀人的法子,虽然缓慢,但却避免了打草惊蛇的危险。

不过十分可惜,尚书令杨愔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忠臣,是帝党心腹,但尚书左仆射高归彦却是一个经常会左右摇摆的主儿。

在高归彦眼里,少帝高殷年幼,根基不稳,哪怕先发制人,也恐怕难是二王的对手。

于是,权衡利弊之下,这位看似忠良的帝党心腹,选择了临阵倒戈,投诚了二王,并将皇帝的计策全盘托出。

对高演和高湛来说,皇帝要动手收拾自己,这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事儿。

所以他们并不愤怒,也不惊奇,反而选择了将计就计,大大方方的到京师去赴任。

两人到了京师,在朝堂之上悍然发动了兵变,诛灭了高殷手下的一众帝党心腹之后,然后转头就跑到了太皇太后娄氏的寝殿中。

娄氏,即齐文宣帝高洋的母亲,少帝高殷的奶奶。

(娄太后 形象)

其实按照正常剧情,既然已经悍然兵变,打算篡位自立,那么杀完忠臣,再杀皇帝不就得了,干嘛要跑到太皇太后的寝宫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高演和高湛并不想要背上乱臣贼子的恶名。

起兵叛乱,发动政变虽然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但在除掉皇帝,自立为帝之前,必须要“洗白”自己的行为。

而如果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赢得太皇太后的支持,那么他们的忤逆的行为就会变得合情合理。

结果这位娄太后也真不含糊,疼儿子(虽然不是亲儿子)不疼孙子,果断地站到了高演和高湛的一边。

(高湛 形象)

事到如今,谋逆叛乱变成了清君侧,而篡位自立则成了救困扶危。

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八月初三。

太皇太后娄氏废黜了高殷的皇位,降为济南王,拥立高演为新帝,即北齐孝昭帝。

一年后,高殷被高演派人毒杀,时年只有十七岁。

老实说,作者对高殷的死,还是有些惋惜的。

皇帝短短一年的在位时间,行改革,治贪腐,励精图治,体恤万民,实在是北齐王朝难得的一位明主。

韶华易逝,烟花易冷,可惜历史,并没有给高殷太多的机会。

当然了,生命的结局,必然都是死亡。

无论什么样的人,最终都会不可避免,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那什么是死亡呢?——如果你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或许你就会明白,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悲剧。

而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那么你可能就会对很多事情,看得淡一点。

当然,看淡,看透,并不代表着消极和沉寂,反而是一种豁达的,乐观的胸襟。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以开心和快乐作为结局的。

(齐孝昭帝高演 形象)

高殷的悲剧收场,便是高演的欢乐开幕。

付出者必有收获,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我们不要忘了,这种所谓的结局,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符号,一种暂停的符号。

你可以暂时选择暂停,但你不能一直处于暂停的状态。

到了终结的时刻,总归还是一样的要面临死亡。

只是,少帝高殷的死,总让人觉得唏嘘落寞,实在是不太值得。

也许,这就是历史吧,车轮滚滚,无法回头,也停不下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梁... 在南北朝时期,皇帝是个高危职业,皇位更迭之快令人不敢想象,而萧衍则是南北朝时期最成功的皇帝,没有之一...
原创 李... 公元621年,李世民取得了虎牢关之战的胜利。 在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苦战争后,李世民终于打败了王世充...
原创 清... 公元1683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国际战争,即雅克萨之战。起因可以追溯到1632年,明...
南昌新发现认定一处名人石刻 为... 江西民生新闻讯目前,南昌市各地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各级调查队员们...
原创 司... 提起司马迁,大家都知道是《史记》作者,其实司马迁不仅是史学家,他还是个天文学家,而且还是汉历的创始人...
原创 看... 电视剧《大明风华》以历史上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和第二位皇后孙氏为创作灵感,孙若微和邓家佳分别饰演...
原创 一... 汉王朝在王莽篡汉十五年后能得到重建,有汉王朝两百年来为民众所认可的社会因素,但也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历史...
原创 陈... #深度好文计划#南朝陈在劣势中步步沉沦,北朝一统天下的剧幕已然拉开,何人能扭转乾坤?历史的车轮无情碾...
原创 霍... 霍光、司马师、董卓,三位历史上的权臣,各自在废立天子的过程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手段和结局。这不仅是一段...
原创 太... 光绪皇帝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富有天下的他本该意气风发,但是他的一生过的可谓是憋屈至极,从始至终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