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最开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地位是要高于多尔衮的,是第一辅政王爷,多尔衮排在济尔哈朗之后。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由于临终前没有就继任人选做出任何安排,随即开始的是长达十七天的满清皇位之争。
最初的皇位争夺是在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的,由于双方实力相当,而又不互相让,双方的支持阵营已经濒临火并的边缘。
而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既不立豪格为帝,也不立多尔衮,而是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这个方案马上得到了多尔衮的赞同,同时多尔衮提出又他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直至福临长大成人在还政于帝,随后包括代善、豪格、阿济格、多铎等在内的其他旗主王爷也表示了认可。
就这样福临登基为帝,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摄政,并且此时的济尔哈朗是第一辅政王爷,地位是要高于多尔衮的。
一来,拥立福临为帝的方案,是由济尔哈朗最先提出来的,济尔哈朗有拥立之功;
二来,就年龄上来说,济尔哈朗是多尔衮的堂哥,年长多尔衮13岁;
三来,在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改元称帝,建立大清政权时,就曾对群臣进行了封赏和册封,在地位最为高贵的“四大亲王”中,郑亲王济尔哈朗排名第二,权势和地位仅次于皇太极的哥哥,礼亲王代善,而多尔衮的次序是在济尔哈朗之后,排在百官的第三位的。
所以,尽管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积累了不少的功勋和荣誉,但是其地位依然比不上郑亲王济尔哈朗,所以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也只能排在济尔哈朗之后,成为第二辅政王爷。
从当时的形式发展以及实力对比情况看,不允许多尔衮单独辅政,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是多尔衮在当时境地之下的最好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首先,多尔衮非常清楚,自己在实力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多尔衮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他们三个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及其统领的两白旗,这两个旗是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但是优势也仅仅是相对的,如果其他六个旗联合起来,也时完全碾压两白旗的。
如果多尔衮单独辅政,想要将大权独揽,无疑是将自己置于了其他六个旗的对立面上,多尔衮是断然无法应付的,所以多尔衮既不能自己担负辅政,也不能让自己的哥哥阿济格或者弟弟多铎参与辅政,只能从其他的几位旗主王爷中选择一位与之搭档,以平衡朝中的势力和反对声音。
其次,代善和豪格,都不可以参与辅政。
豪格自不用说,本就与多尔衮有过皇位的争夺,两个人矛盾极深,两人完全是不可能有任何的配合,到时候只能是害了整个大清王朝。况且豪格除了有自己的正蓝旗支持外,在两黄旗中声望颇高,如果让豪格辅政,两黄旗加上正蓝旗的势力会让多尔衮非常的棘手和头疼,将成为自己的极大牵制和掣肘。所以豪格是断然不能参与辅政的。
而代善这面,情况更为特殊。此时的代善如今已经是60多岁了,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能力和精力参与太多的政务,也正是因为代善的资历太老了,地位和威望太高了,这也让多尔衮非常的忌惮,所以代善也不能参与辅政。
在此情况之下,济尔哈朗成为了共同辅政的唯一人选。
一方面,济尔哈朗不同于皇太极、代善、多尔衮等人,是努尔哈赤这一支的,他是舒尔哈齐的儿子、是阿敏的弟弟,相对来说朝堂上的根基最浅,得到的支持也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皇太极死后,济尔哈朗的地位本就受到了挑战。
另一方面,拥立福临是济尔哈朗提出来的,让其辅政本就名正言顺,而多尔衮在让济尔哈朗辅政的同时,实际上就是打散了其他六个旗联合起来一直对抗自己的可能,至少,豪格不可能有能力再继续影响到两黄旗实力,也争取到了镶蓝旗和两红旗的中立,这也就为后来多尔衮专政创造了条件。
多尔衮将济尔哈朗提出了辅政的序列大权独揽,而济尔哈朗则在日后主持了对于多尔衮的清算,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铎辅政顺治。
之后,多尔衮强迫顺治先后册封奇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一时间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即便是在多尔衮死后,多尔衮的追随者依然让顺治将其册封为成宗义皇帝,多尔衮的权势和地位达到了巅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被多尔衮打压多年的济尔哈朗站了出来,主动揭发多尔衮的罪状,并且奉旨与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共同主持了清算多尔衮及其党羽集团的工作。而多尔衮也被扣上了十六大罪状,最终为顺治皇帝处以“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同时还被扒坟掘墓、挫骨扬灰。
而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之间的恩怨,也就此了结了。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