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我文才实不及隋炀帝 魏徵:他只是个好演员
创始人
2025-05-28 10:02:21
0

原标题:李世民:我文才实不及隋炀帝 魏徵:他只是个好演员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是《尚书》中的一句话,其中的“逭”字是“逃避”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更方便表达,索性把“逭”字改成了“活”字,表示此人实在混账没的救了。

中国史书虽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但对皇帝本纪一般还是保持起码尊重的,要让史笔写出这等言辞,对这个皇帝作出这等评价,其所作所为恐怕正应了那句话:“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让他遗臭万年!”

唐太宗李世民孜孜求治,遍览史书,对于隋朝时期的文集也看了很多,有一次翻阅隋炀帝杨广的文章辞令,不禁感慨道:隋炀帝的文采好极了,文章也非常有道理,我自愧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他应该是精通治国之道的,为何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李世民说得没错,隋炀帝的文艺修养确实很高。他曾说:大家都说我只是帝国继承人,其实如果凭借文章才华来选拔,我也应当会成为天子的!

《资治通鉴 隋纪》:(隋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馀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虽然有一些自我吹嘘的成分,但隋炀帝的文章水平确实属于一流。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疑问,魏徵则回答说:不能光看表面文章,他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所谓“口诵尧舜之言,身为桀纣之行”。

史书说,隋炀帝杨广“美姿仪,少敏慧”,从小聪明俊秀,是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最为钟爱的儿子。

他自小好学,善于写文章,为人深沉稳重,朝野人士都对他寄予厚望。

《隋书 炀帝本纪》:“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

父皇杨坚驾临他的府邸,看到他府中的乐器上蒙着厚厚一层灰,琴弦都是断的,似乎从来不沉溺音乐。

然后又听说他不好女色,虽然给他配置了不少美人和奴婢,他都没有临幸,只和正妻萧氏生孩子。

有一次跟着父皇外出打猎,遇到下大雨,左右侍卫让他穿上“油衣”,他坚决不穿,还说“士兵们都没穿,我穿了于心何忍!”

他这种无私的表现,赢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赞许。

杨广就是这样,经过各种矫饰伪装、收买人心、蒙蔽父母,顺利地把太子杨勇“逼疯”,自己夺嫡成功,登上了储君之位。

杨广成为帝国继承人,可以说是顺应了当时朝野大部分人士的期望,大家都以为他将成为“有为之君”。

从隋炀帝登基后一开始的建东都、开运河等作为,也确实看到了这种气象。

他登基后的一道著名的诏书写道:“昔者哲王之治天下也,其在爱民乎。”

表示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尊重民意,维护民权,老百姓都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他还提出了崇高的目标:“既富而教,家给人足,故能风淳俗厚,远至迩安。”

要让老百姓又富裕,又普遍接受教育,每家每户都达到富足的水平,风俗醇厚,社会安宁。可见杨广的治国目标,显然不只是温饱水平,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发达的境界。

他还拿出了很好的举措,“发八使巡省风俗”“分遣使人,巡省方俗,宣扬风化,荐拔淹滞,申达幽枉。”

通过巡省行动,来宣扬教化,发现基层被埋没的人才,为百姓洗脱冤屈,解决百姓生活的急难愁盼。可见他要建立的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也付出了一定的行动。

他还表示要虚怀若谷,根据基层的反馈来改革各种弊政:“蠢政害人,不便于时者,使还之日,具录奏闻。”

他还表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广泛收揽海内才俊来治理好国家:“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

以上可见,杨广的治国理念是非常之好,他还宽省刑罚,消除了一部分南北朝以来包括父皇杨坚的苛政,在继位之初确实得到了不错的口碑。

至于后来隋炀帝做了什么,历史教科书上曾做了高度的概括,大致就是修长城、到处巡游、穷奢极侈、不听谏言、东征高句丽。

其中光修个长城,紧急征发百万民夫,竟要求10天内完成,结果累死了一大半人。

最终压垮帝国稻草的是东征高句丽。

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征讨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之一)的一场军事行动,第一次远征军总兵力达到了113万,担任后勤运输的人员还有两倍,也就是有大约350万人参加了这场讨伐战争,共分为二十四军,盔甲鲜明,旌旗千里,杨广亲自担任总指挥,“出师之盛,近古未有”。

隋炀帝发动的这场远征是史诗级的,比当年波斯帝国远征希腊的部队还多两倍以上。在古希腊人、西方史学家无数次讴歌和评价这场战争时,《隋书》《资治通鉴》可能都不忍下笔,只是简单地记录,只有新罗人写的《三国史记》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旷世大战。

由于杨广无厘头的瞎指挥,隋朝的这场旷古远征最终铩羽而归,几百万人生还回来的仅有2700人。绝大部分精兵猛将由于饥俄、寒冷,永远葬身在了辽东大地。

在天下纷纷唱着“无向辽东浪死歌”,到处揭竿而起时,杨广却轻描淡写地吟着:“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

表示征辽只是自己的一时头脑发热。

当初,杨广在突厥地区访问的时候,发现各国藩王都在,唯独不见高句丽王,就质问高句丽使者,你们的国王为什么不亲自来侍奉我呀?

从隋朝这次远征规模和后勤保障来看,应该说是极不合理,很像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决策,他在辽东战场的瞎指挥、乱遥控更是形同儿戏。

在天下分崩离析之时,隋炀帝在江都过了一段苟且偷安的生涯,最终被部下发动兵变缢杀,享年50岁。

经过杨广的十几年折腾,此时的天下户数,从隋朝初期的890万户,减少到300万户左右,整个国家的人口减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隋朝的人口规模和繁荣程度,唐朝直到开国一百多年后的开元盛世才赶上。

用后来李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来评价,“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炀帝前期的处心积虑和后期的任性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史书故而评价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青史子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电商运营怎么自学书籍:一个草根... 嘿,朋友们!你是不是也想自学电商运营,但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别担心,我就是从零基础一路自学过来的,今...
世界和平圣源艺术团在渝扬帆启航... 在致力推动国际和平文化事业的世界和平歌舞团秘书长余航海先生的积极推动与精心联络下,重庆文化艺术领域迎...
原创 诸... 说说诸葛亮为何杀张任。 1.诸葛亮为何毫不留情的杀张任?张任的武艺在三国是什么样水平?在三国那段烽火...
1776年北美的拉科塔苏族人的... 美国国会图书馆 在13个殖民地以西的半个大陆上,拉科塔苏族人正在建立自己的国家。 克劳迪奥·桑特博士...
原创 中...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NO.2703-文化强势硬控 文字:杔格 制图:e / 编辑:e...
原创 皖...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
古希腊文化中的诸多疑点 近期,古希腊文物于中国展览时竟被发觉露出钢筋,然而却始终无人出面予以阐释。古希腊文化实则疑云密布,主...
中央台镜头下:邓家村的年夜饭 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发南阳,写进国史家谱,无...
走进东周巴蔓子将军陈列馆 了解... 在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的高楼下藏着一座古墓,是巴国将军巴蔓子之墓。近期,当地对巴蔓子墓文物保护单位进行...
项英:新四军领袖的坎坷革命路,... 项英:从纺织工人到革命铁人的传奇一生 在党史的长卷中,项英的名字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新四军时期的革命...